上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六大特点
发布时间: 2018-08-02 09:30:00来源:市发改委综合处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经济保持了高开稳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除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两项指标以外,其他计划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要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为完成全年各项计划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上半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2%,比预期目标高0.4个百分点。从计划执行情况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供给质量稳步提升,实体经济支撑增强
制造业加快向高效高新转变。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着力打造“五谷”、“四都”、“三港”,优化建设新“两园”,加快构建万亿产业集群、千亿支柱产业、百亿企业新格局。上半年,排名前12位的工业行业增速“11升1降”,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10%,均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服务业加快向高端高质迈进。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数字服务、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上半年,消费升级态势明显,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较快增长。
农业加快向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出台“三乡”工程拓面提质三年行动方案。调优调精农业结构,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设施蔬菜基地种植比例达92%以上。乡村休闲游蓬勃发展,上半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3.2%、31.4%。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全市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520亿元。
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发展后劲不断积蓄
招商引资强力推进。持续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聚焦“三个500强”,强化国际招商,举办博鳌亚洲论坛会员合作伙伴走进武汉、招商引资大会·民营企业专场等系列活动。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904亿元,增长8.5%;实际利用外资62.1亿美元,增长24.1%;新签约引进世界500强、中国民营500强投资项目49个和23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跨国公司产业研发机构17家。
新兴动能不断增强。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高于GDP增速5.7个百分点。新技术加快转化,今年4批科技成果转化专场活动对接签约项目192个、金额近200亿元,在汉高校院所成果就地转化率超过40%。新业态蓬勃发展,限上无店铺零售额增长40.9%,盒马鲜生、永辉生鲜等新零售加速布局。新主体持续涌现,全市新登记企业数增长17.2%,8家新经济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独角兽”企业发展到5家,位居全国第5位。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提速推进。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全力开展项目落地建设竞赛年活动,全市招商引资项目上半年开工763个,开工率60.7%;其中,往年招商引资项目开工674个,开工率64.9%,当年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开业)89个,开工率41%。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长12.1%,增速同比加快4.7个百分点,其中技改投资增长17.9%;民间投资增长13.2%,增速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0.9%。
招才引智持续升温。落实留汉大学生落户、住房、收入新政政策,首批392套“八折大学生安居房”正式发售,在全国率先将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标准纳入集体合同,上半年留汉大学生突破25万人、落户7.6万人。突破发展“院士经济”,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2名、外籍外地院士29名。长江青年城、菁英社区等一批青年城项目加快建设。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活力持续激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实施质量能力提升工程,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坚持去产能与优结构相结合,加快出清国企低效无效资产,统筹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积极防控金融风险,清理整治金融违法违规活动,支持金控集团、汉正街控股通过债券、海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地方金融体系保持稳健运行。加大土地和住房有效供给,控房价、防捂盘、稳市场,房地产市场实现量价双稳。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开展“两个一半”改革,企业开办时间由18.5个工作日缩短至4.5个工作日。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四十五证合一”,登记、备案事项3个工作日即可办结。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批经验做法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加快建立授权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员工持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
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国际通达能力不断增强,新开通3条国际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线达到57条;中欧(武汉)班列发运222列次,发货总量、回程货运量保持全国前列;武汉至东盟四国、武汉至日韩、江海直达等水上航线运行平稳。服务贸易和外经合作稳健发展。上半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长8.6%,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1.6倍。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协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积极申报武汉长江新区。
城市建管不断改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城市建设高强度推进。长江主轴左右岸大道、沿江建筑立面整治、桥梁美化等9大类项目集中开工建设。路网建设不断完善,青山长江大桥主塔封顶,四环线南段主体结构基本完成,18条地铁线路同步建设,地铁7号线一期、27号线年底通车。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速,黄孝河一期等综合管廊项目开工建设。军运会线路保障和建设工地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新启动8个生态特色小镇项目建设。
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全力实施军运会环境提升,景观照明提升、广告招牌整治、城市桥梁整治、违法建筑管控、城市家具提升等五大任务加快推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老旧社区整治、厕所革命等工作不断强化,城市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启动“社区治理创新助力计划”,187个品牌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得到重点扶持,探索开展社区信息化工作标准化试点。
城市功能多元化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持续强化,上半年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增长28.3%,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居中部第一。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加快推广,宽带武汉计划顺利实施,武汉超算(数据)中心提速推进,东湖绿道5G网络体验区完成建设,全市公益WiFi活跃用户达到366万人。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人居环境逐步优化
绿色发展深入推进。推动落实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启动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研究。加强节能减排,开展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评价考核,推进20万千瓦以下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积极推进实施排污许可制度,为300多家企业核发了市级排污许可证。进一步开展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森林林地、湿地、城市绿地保护制度逐步完善。
长江大保护持续深化。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严格执行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纳入国家、省考核的11个河湖断面无劣V类,水质优良率为63.6%。持续推进“四水共治”,两江干堤、连江支堤、中小河流、水库山洪、湖泊民垸等防线进一步强化,北堤泵站、北湖泵站、雅安街骨干排水等一批骨干排水项目进展顺利,城市供水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加快实施拥抱蓝天行动,空气质量持续优化,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7.3%,PM10、PM2.5平均浓度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2%、7%。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关停企业原址用地污染筛查,远大制药、力诺化学等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有序推进。改善水环境质量,突出整治滠水、倒水、举水、通顺河水质不达标问题。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乡村污水和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缓解。
社会发展稳步提升,民生福祉继续增进
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举办“春风行动”、春季校园巡回招聘等专项活动,加大企业用工指导,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扶持创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信息系统顺利上线,社保新增参保人数39.4万人次。落实低保政策,低保标准综合增长10.6%,发放低保金5.7亿元。
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发力。健康武汉2035规划正式印发,市儿童医院、市急救中心、疾控中心建设有序开展,医疗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全市教育资源优质扩容发展实施意见,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新一轮中小学配建、义务教育“全面改薄”等工程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完善,探索“互联网+家居养老”新模式,300个老年宜居社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开展“江城读书节”等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成功举办2018年武汉国际马拉松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军运会场馆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脱贫攻坚水平持续提升。完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开展全市扶贫项目资金专项治理。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出台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投资指南,遴选专家对拟脱贫的87个贫困村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共选派829名工作队员强化驻村帮扶工作。探索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服务新机制,164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服务中心(站)加快建设,136个照料点位实现选址落地。
总的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是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信息员:刘茜红、舒亚东)
下一篇: 到2025年基本形成 典范城市的建设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