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从“出列”到“归队” 大武汉砥砺奋进


发布时间: 2020-06-15 09:26:12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分享:

今日零时起,湖北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下调至三级,这是继5月2日湖北省应急响应从一级调整降低到二级之后的再次“降级”,武汉将对防控措施作出相应优化调整。据了解,此前全国多数省市的应急响应级别都已降为三级。

湖北、武汉的“降级”,意味着武汉已经和全国多数城市一样,均处于三级应急响应。这来之不易的“降级”,是英雄的武汉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每一名武汉人用个人的“自律”换来大家的“自由”。 

“解封”不解防,社区防控不松劲

直至4月8日零时,一度“出列”的武汉解除了离汉通道管控措施,“暂停”76天的武汉终于“重启”,重新焕发生机。

当日,武汉市作出部署,“解封”不等于“解防”,要在稳妥有序解除离汉通道管控的同时,慎终如始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确保武汉保卫战取得全面彻底胜利。

全市继续强化“非必要不外出”,毫不松懈地抓好小区封控管理,严格落实身份必问、体温必测、信息必录、口罩必戴要求。

为做好精准防控,针对不同人出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沌口街翡翠玖玺小区发放三种通行卡:绿色复工卡、红色办事卡、黄色购物卡。不同颜色的卡片对应的管理措施也不相同。

硚口区宗关街变电社区为2000余名复工人员都进行了编号,复工人员出门只要报编号、测体温、查健康码三步,就算早高峰也能顺利出行。用此方法,社区保证了每名复工人员外出入内都有迹可循。

各大社区的工作人员、物业人员、下沉党员干部,为居民团购、跑腿买药不断档,做足后勤保障,引导居民“非必要不外出”。

坚持精准防控的同时,武汉全力做好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科学精准救治。

截至4月10日,武汉在院治疗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仍有101例,他们集中收治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华中科大附属同济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等几家医院,医务人员为他们制定“一人一策”,精准治疗。

从4月12日开始,市金银潭医院、市肺科医院的危重症患者相继清零;雷神山医院最后7名危重症患者出院。

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4月18日,经最新疫情风险等级评估,武汉市整体降为低风险。湖北乃至全国的疫情风险地图上,拼上了武汉这一块至关重要的“绿色拼图”。

4月26日,随着武汉市肺科医院的新冠病人丁某两次核酸转阴,达到出院标准,武汉在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正式清零,成为“武汉保卫战”的重大节点性事件。

5月1日,湖北省疫情防控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5月2日零时起,湖北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调整为二级。

非常之举,千万人集中检测核酸

进入5月中旬,我市疫情防控虽已取得决定性成果,但不时仍有无症状感染者被检出。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摸清无症状感染者底数,阻断可能的传染源,武汉决定在全市开展集中核酸检测排查。

一声令下,统一行动!5月15日,集中核酸检测正式启动。武汉共发动工作人员28.8万人次参与组织动员,医务人员5.7万人次参与采样服务。

接下来的十余天,近千万武汉居民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配合完成了这项举世罕见的大规模排查。

记者探访多个社区采样点,看到现场组织有序,市民分时段下楼,保持间距排队,逐一检测、快速离场。

集中核酸检测“收尾阶段”,对因各种原因未能采样检测的居民,各区提供补采服务。对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医务人员上门为他们采样。

洪山区和平街前期检测率超过99%,为给剩下不到1%的居民服务到位,社区网格员通过“扫楼”询问、线上比对排查、线下小喇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告知,让愿检居民都能及时补采。

该街道爱家皇家公馆小区的姚先生因糖尿病导致视网膜病变,看不清路而无法下楼采样。社区工作人员与医院沟通后,请医院派出“小分队”一医一护,上门为姚先生服务。

近千万的拭子样本,近千万的检测量。武汉在已有23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基础上,又动员了40家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参与检测,使检测机构数量增加到63家。

通过调集人员、增添设备等方法,各大检测机构人员轮班、仪器不停,24小时运转,使全市的日核酸检测能力从30万人次增加到超百万人次。

6月2日,湖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武汉集中核酸检测排查结果。“本次集中核酸检测共排查近990万居民,测出无症状感染者300人,占检测人数的十万分之三,相当于一些罕见病的发病率。”

武汉用科学的实证,向全世界证明了“武汉是安全的,武汉人民是健康的”,为再次“降级”打下坚实基础。

市民从容出门,大武汉加速回归

1月23日关闭离汉通道起,武汉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显得尤为特殊,仿佛一位“出列”的队友。但武汉人民众志成城,力争让疫情风险降到最低。如今,全省降低应急响应级别,象征着武汉正式“归队”。

4月11日,“解封”三天后,武汉六家超市延长营业时间;4月13日,武汉轨道交通1、2、3、4号线缩短发车间隔、增加车次,运力提升20%;4月17日,有市民发朋友圈:“早高峰回来了!第一次觉得,堵车的感觉真好!”4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离汉人员新冠肺炎检测和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分类明确了离汉前接受过检测人员和未接受检测人员到达目的地后复工复产复学的条件。

江汉七桥、大东湖深邃、武汉四环线、地铁8号线二期、12号线武昌段、杨泗港快速通道青菱段、武九线综合管廊……地铁、列车再次飞驰,航班逐渐恢复,武汉交通有序重启。

从小心翼翼迈出家门,到从从容容赶公交、坐地铁甚至坐进餐馆,从“出列”到“归队”,迎着春光,武汉人民一点一点找回生活中的小确幸。

6月1日,公交客流量自恢复运营以来首次突破100万乘次。当天,也是武汉地铁恢复运营以来客流最多的一天,直冲153.99万乘次,公交、地铁的“上座率”加速恢复的同时,防控措施更加严格。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交、地铁出行,街头巷尾重现城市重生后的烟火气,市民眼中藏着笑意和温暖,“武汉更安全了”成为市民的共识,彰显着城市信心。

武汉人去外地工作或经商正变得便利。6月6日,北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下调至三级,湖北(含武汉)进京人员不再实行14天居家或集中观察;武汉90后姑娘入职深圳一家公司后自我介绍时,全场突然响起热烈掌声;武汉籍姑娘江慧返沪复工,刚进办公室,一群同事便蜂拥而来,还专门买了一束太阳花送给她,寓意以后的每一天都阳光健康。

武汉人也不断努力,让外地来客更加踏实放心。在火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出入测温、定时消杀、全员引导、提供免洗除菌液等工作安排有序进行,防控力度不减。

“降级”后,武汉居民去一般公共场所可以不戴口罩,无疫情小区的大门将一个个敞开,中小学将分批复学,会议会展将有序开展。从前的大武汉,正加速回归。

大城重启, 武汉再次“活色生香”

为了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武汉一批国有企业、职能部门奋力拼搏,甘于奉献,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为武汉的重启注入活力。

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目标: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4月、5月,武汉连续进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各企业迅速开足马力,恢复有序生产,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多场项目签约会在“云”上顺利举办,4月8日的2020年首场“云招商”活动上,总投资金额就达到2451亿元。

民营企业来了,央企来了,武汉市搭台办起对接会,全力做好“店小二”,企业战胜困难的信心更坚定,做大做强的动力更充沛。  

保稳定、保就业的主体,就是中小企业,4月中旬,来自国家各部委的扶助政策一个接一个出台:湖北省境内的小规模纳税人3月至5月增值税免征;湖北企业2月至6月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免征。

武汉的特有优势未被疫情改变,相反在“经济保卫战”中有了更高的“势能”。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率先重回武汉加大投资,他用三个“没有变”来形容重启的武汉——武汉在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地位没有变、武汉交通枢纽的优势没有变、武汉的科教人才优势没有变。

大城重启,意味着百废待兴,也意味着武汉从疫情防控主战场,转向全国经济社会复苏和发展的主战场,每一天,都能听到她疾步前行的脚步声。

从4月8日武汉按下“重启”键到现在,整座城市浸透活力,东湖的繁花、市井的喧嚣、街市的绚烂,盛开在每个武汉人的眼里、手里、嘴里和心里。

4月28日,沉寂3个多月的中山公园游乐场重新开放,小火车、海盗船、摩天轮都动起来了;4月29日,黄鹤楼开园,万众瞩目;4月30日,“知音号”游轮、东湖风景区、木兰天池等武汉21家景区,公布预约方式……

街头美食也重新焕发生机。4月21日,雪松路20多家美食店重新开张,“老板,大碗热干面,多葱多萝卜多芝麻酱”,蔡林记门口排队的武汉市民的声声吆喝,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我们的武汉,回来了!”

5月2日,湖北从一级应急响应降为二级应急响应,用了98天;6月13日,湖北再次降级,从二级应急响应降为三级应急响应,用了42天。从疫情“风暴眼”到很多专家眼中的“安全城市”,但武汉的防控依然不会放松。经此一役,熟悉的武汉以更加坚强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长江日报记者黄琪 王恺凝 刘晨玮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