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牢记嘱托·建成支点·发改担当】| 改革攻坚释放发展活力——武汉市2025年营商环境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 2025-09-02 09:00:19来源: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字号:[ ]分享:


    即日起,【牢记嘱托·建成支点·发改担当】栏目将全景展现发改系统建设成果,记录城市能级跃升的奋进足迹。今日我们推出《改革攻坚释放发展活力——武汉市2025年营商环境建设纪实》

2025年以来,武汉市锚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始终将经营主体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评价标尺,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全链条法治保障体系、实施更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对接等突破性举措,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营商环境改革“组合拳”,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大维度实现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8.2万家、净增幅13%,民营企业总量达115.9万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 2142.7亿元、增速 22.3%,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持续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武汉以顶层设计破题,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大会,聚焦市场、法治、开放、政务、产业、科创等6大重点领域,出台《武汉市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方案》及111项年度任务清单,创新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成果清单”管理机制,集中整治拖欠账款、违规执法等4类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广66个可复制的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改革先行优势持续凸显,今年纳入国家层面重点领域改革事项24个,纳入省级重点领域改革先行先试事项54个,多项举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参考样本。


以公平准入打通 “便利化” 堵点。深化 “一业一证” 改革,推动审批范围从 “新办” 向变更、补证、注销全生命周期延伸;针对连锁企业推出 “集中登记 + 统一办理” 模式,减少企业多地跑、重复报的成本;稳步推动企业迁移“一件事”改革,实现“迁入+变更”一站式服务,跨区域迁移时长压缩 60% 以上,同步实施“两函两书”审查制度,上半年抽查政策措施138件,清理隐性壁垒17项,切实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以要素保障筑牢 “发展型” 支撑。金融服务精准滴灌,推动“汉融通”与“武碳通”完成双向跳转,上半年累计撮合融资4317亿元。设立36亿元 AIC 股权直投基金,推动 14 家企业发行194.5亿元科创债,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类主体全覆盖。

以超前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鄂电红马甲”报装提速工程,超前对接963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辟用电报装“绿色通道”,提供“管家式”接电服务。开展商务楼宇、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移动网络质量提升攻坚行动,上半年新增5G基站2001个、5G-A基站923个,重点区域网络覆盖率达 100%。招投标效率升级,实现AI智能清标和辅助评标,上线市内远程异地评标功能,评标时长缩短 30%,评标准确率大大提高,差错率明显下降。



“一网通办”提质扩面。迭代升级“武汉市智慧政务3.0平台”,实现市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覆盖;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将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高频事项整合为 “一件事”,上半年累计办理“集成办”业务达28万余件,平均办事时长压缩至7.5 个工作日。

“掌上办”“跨域办”突破时空限制。推进高频服务“掌上办”,推动鄂汇办·武汉旗舰店功能优化升级,目前已完成50余项“掌上办”事项上线与优化。深化“告知承诺+容缺办(受)理”流程改革,3批“承诺办”事项完成上线测试,200项“承诺办”事项在湖北政务服务网试运行。拓展异地事项“跨域办”,推动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和“全省通办”,上半年,“全省通办”业务办理超70万余件。成功申报“数据赋能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对120类高频电子证照涉及的近11万份申请材料实行“免提交”,上半年累计调用量1205万余次,真正实现“减证便民”。



畅通外贸通道。出台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系列政策,推广实施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便利举措,进口平均验放时长由15天缩短为1小时。深化“直提直装”“离港确认”“联动接卸”“多次中转”等便捷措施应用,优化“车边验放”“抵站直装”“铁路快速通关”等模式,推行“班列办理专窗”“查验绿色通道”等服务举措,切实提升外贸货物物流效率。上半年,全市进出口规模同比增长22.3%。

搭建对外平台。举办相约春天赏樱花经贸洽谈、2025武汉投资促进大会等系列活动,邀请世界500强、重点跨国公司高管来汉洽谈合作。上半年,全市新设外资企业173家,支持企业海外新建6家国际企业创新中心,引进外资企业在汉设立13家外资研发中心,共建10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形成“科技开路-产品出海-供应链跟进”模式,带动中下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培育开放动能。开展跨境电商生态培育年行动,强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同比增长 115%;出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从主体培育、渠道畅通等 6 个方面发力,京东平台 “外贸优品” 线上销售额累计达 1200万元。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第一批90项试点任务完成率超95%,创新跨区域航运协同监管模式等3项案例入选全国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推动自贸区、综保区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市综保区进出口增长46.1%,高于全国综保区平均增速36.6个百分点。



金融服务精准对接科创需求。打造 “科创点金汇” 投融资品牌,优化股权对接体系;加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新增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140.38亿元、争取授信金额2741.02亿元、放款金额2245.24亿元,有效缓解企业 “融资难、融资贵” 问题。

产业升级激活创新动能。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培育人工智能垂类模型超 40个,形成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典型应用案例31个;组建 10 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89家单位,撬动财政研发资金与社会投资超50亿元;成立全国场景创新城市联盟,构建 “场景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 的协同生态。

人才服务打造 “强磁场”。推进“一站式”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武汉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一期工程预计于7月底前投用;支持半导体芯片制造工、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兴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上半年新增高技能人才 12694人次;为外籍人才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办理长期居留许可118人次、永久居留身份证49人次,吸引85名优秀留学生留汉创新创业,服务涉外企业19家。



“管家式” 服务解企业之忧。5.5 医药健康创新园推行“金牌管家”制度,建立企业需求、资源共享、项目合作 “三张清单”,为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配备专属专员,提供融资、纳税、人才认定等全流程“帮代办”;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立产业园区“首席服务员”制度,实现 “一人受理、首办负责、全程跟踪”;中德国际产业园深化“全生命周期 + 帮代办”模式,推行告知承诺制,确保审批 “一次整理、一次申报、一次通过”。

“基金化” 运作疏融资之困。光谷生物城以高质量发展基金为核心,打造覆盖企业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基金群,组建 New-Co基金撬动海外资本;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完善基金返投机制,跟踪服务返投项目落地见效;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依托区科创母基金设立子基金,整合银行、律所等资源组建 “金融服务联盟”;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设立 30亿元数字网安投资基金,精准赋能企业发展。

“法治化” 保障固发展之基。武汉中心书城·5.5数字文创港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设立巡回审判点,提供侵权取证、法律咨询、纠纷调解 “一站式” 服务;青山经济开发区挂牌“共享法庭”与公共法律服务站,安排专职律师定期驻园“坐诊”;航天产业基地开展“订单式”普法宣讲,允许企业以信用担保、专利质押替代账户冻结,及时修复企业信用,消除惩戒影响。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无证明城市”全域覆盖、跨境贸易便利化再升级、科创金融创新深化等任务,持续打造国内营商环境新高地。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