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武汉“一圈通办”获评全国示范

1062项服务加快都市圈九城融合


发布时间: 2025-11-05 15:16:55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分享:

长江日报记者李建华 通讯员姚浩

10月29日,武汉市民之家“一圈通办”专区,电子屏上滚动的数据显示:当日跨域办件涉及企业注册、公积金提取、异地就医等18个大类。

这是武汉市牵头在都市圈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一个缩影。10月28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武汉市建设法治化利企便民“一圈通办”服务体系,推进武汉都市圈政务服务同城化发展,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2024年,武汉都市圈共办理各类通办业务179万余件。

从企业跨城投资兴业的“万里通途”到群众异地办事的“咫尺之便”,从要素流通的“壁垒破除”到同城发展的“深度融合”,武汉都市圈以1062项通办事项为纽带,编织了一张覆盖九城的政务服务协同网,让企业群众办事不再“多地跑”“折返跑”,成为都市圈“软联通”的引擎,推动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企业增效:跨域兴业的“加速度”

“3个工作日拿到跨市经营许可,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湖北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质管员马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武汉都市圈企业的一个良好体验。

今年初,该公司计划在鄂州市鄂城区拓展连锁药店,按照传统流程,需在武汉总部与鄂州属地间往返提交材料,仅审批环节就需耗时两周。而通过武汉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一圈通办”窗口,马女士提交申请后,材料通过跨域数据平台即时流转至鄂州审批部门,全程网办完成核验,短短3天便收到了邮寄送达的药品经营许可证。

近年来,武汉都市圈紧紧围绕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着力推进企业登记、经营许可等涉企重点领域和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民生高频事项圈内通办。武汉都市圈通办业务系统,集成业务中心、视频中心、邮寄中心、统计中心等功能,提供远程互动式通办服务。

2024年,武汉都市圈4600多个经营主体借助该模式实现圈内互设分公司或自由迁移。

在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作为全省首个科创“飞地”,这里入驻的中科光芯(湖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石”的精准分工——武汉研发中心的光芯片技术突破后,通过跨域政务平台可即时完成黄石生产基地的环评、产能备案等手续,研发与量产的衔接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5天。

高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正在都市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在黄石与武汉组建的产业联盟中,121家规上企业通过跨域涉税通办、资质互认等服务,实现与武汉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仅2024年就新增配套订单额超80亿元。

税务服务的通办让企业增效更得力。武汉税务部门联合国库及34家商业银行搭建跨城电子缴税系统,湖北三丰智能输送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李敏算了一笔账:“以前每月要安排专人去武汉办理跨域缴税,路上就得大半天。现在通过‘鄂汇办’App一键完成,全年节省办税时间超200小时。”

据悉,2024年,武汉都市圈跨城异地电子缴税覆盖率达100%,惠及纳税人超12万户。

 民生提质:同城待遇的“幸福感”

“上午提交申请,下午公积金就到账了,武汉速度真给力!”地震科研工作者周先生常年驻汉工作,公积金却缴存于咸宁,此前因异地提取限制,购房还款始终困扰着他。在武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武昌分中心的通办窗口,工作人员通过跨域数据共享平台即时核验其缴存信息,协助完成资料填报,当天便办结11万元公积金提取业务。

这种便利源于武汉都市圈住房公积金“五统一”服务的落地:贷款条件“相互认”、账户资金“自由转”、他城业务“就地办”、异地资金“打通用”、多地信息“系统联”。2024年,武汉都市圈异地使用住房公积金达8万余笔。

医疗保障的跨域贯通更让群众感受到“同城温度”。72岁的黄冈退休老人张女士,因子女在武汉定居常年随迁。以往住院报销需携带病历、发票等十余种材料回黄冈办理,往返奔波不说,报销周期常达数月。如今通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她在武汉同济医院的住院费用可即时报销。

“不用垫钱、不用跑腿,就像在老家看病一样方便。”张女士道出了700余万人次受益群众的心声——2024年,武汉都市圈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金额已超66亿元。

从“一生大事”到“日常小事”,通办服务正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户籍迁移领域,2024年圈内10.5万人次实现“跨城落户不用跑”:孝感青年王浩因工作调动落户武汉,通过“鄂汇办”App提交申请后,户籍信息24小时内完成跨域迁移;在证照办理领域,100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互认,武汉创业者李娜在黄石创办分公司时,仅凭电子营业执照就完成了所有登记手续,无需重复提交纸质材料。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在加速推进。武汉都市圈已实现公交卡“一卡通用”,门诊慢特病病种待遇认定互评互认,异地“双通道”药品审批结果互认。在武汉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刚办理完社保转移的鄂州职工刘芳发现:“社保缴费年限自动累计,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也能在武汉药店直接刷,完全没有‘异地感’。”

九城融合:要素流动的“强磁场”

“研发在武汉找灵感,转化在黄石造产品,政务服务通办让这种模式落地生根。” 武汉颐思谱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黄郑郑的话,揭示了“一圈通办”对都市圈内九城协同发展的有力推动。

该公司在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设立研发中心后,通过跨域资质互认,其高端光谱仪器产品可直接对接武汉光迅科技等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同时借助黄石的制造基地快速实现量产,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00%。

这种“研发+制造”的协同模式,正在武汉都市圈多点开花。鄂州葛店开发区与光谷共建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通过跨域项目审批通办,实现从土地挂牌到开工建设的周期压缩至60天;黄冈(武汉)离岸科创园聚焦生物医药领域,推动武汉高校的12项科研成果在黄冈实现转化,带动当地新增产值超30亿元。2024年,圈内离岸科创园已累计孵化企业237家,成为产业协同的“加速器”。

人口自由流动的壁垒正被彻底打破。除了10.5万人次的年度互迁规模,更值得关注的是“流动质量”的提升:在武汉从事软件研发的黄石人陈亮,通过跨域人才服务通办,成功申报武汉“黄鹤英才”项目,同时享受黄石的人才安居补贴;孝感籍护士吴婷在武汉协和医院入职后,通过“一圈通办”完成执业资格跨域变更,个人职称评定不受地域限制。“公共服务跟着人走”的导向,让都市圈真正成为“人才高地”。

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在通办服务加持下成效显著。在物流领域,跨域货运车辆通行证实现“一网通办”,黄石到武汉的货物运输通关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小时;在市场监管领域,企业信用信息跨域共享,让武汉某食品企业的良好信用记录直接转化为在鄂州的招投标优势;在金融领域,跨域银企对接平台已促成合作项目432个,授信总额超500亿元。

武汉都市圈区域经济活力持续释放。2024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提升至29%。

法治护航:法治建设的“新标杆”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旨在树立一批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典范标杆,而“一圈通办”促进深度融合的背后,正是法治化保障体系的坚实支撑。

武汉市牵头制定武汉都市圈政务服务通办工作规范,明确通办事项的办理标准、时限和责任主体,实现“同标准办理、无差别审批”;建立跨市协同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进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难点堵点问题;完善窗口运行、帮办代办、“好差评”等工作机制;搭建统一的通办系统平台,实现数据同源、互联互通。“用制度规范服务,用数据打破壁垒,这正是‘一圈通办’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的‘密码’。”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我们把‘一圈通办’作为提升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推进都市圈‘软联通’的重要抓手,力求在加快城市协同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汉市紧紧围绕加速推进武汉都市圈城市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更好促进区域内人口自由流动、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和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圈通办”,让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目前,武汉都市圈通办事项达1062项。武汉已实现市、区政务服务中心通办窗口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街道(乡镇)延伸,方便企业群众“就近办”,武汉市共设置通办窗口140个,圈内各城市共设置通办窗口200多个。建设自助通办服务体系,实现市、区、街道(乡镇)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社区(村)及园区、商圈等的公共场所延伸。此外,在“鄂汇办”App上开通武汉都市圈通办专区,上线一批民政、户政、社保、医保等民生热点高频事项。构建了“线上专区+线下专窗+自助终端+鄂汇办App”一体推进的圈内通办服务体系。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武汉市将继续做优做实“一圈通办”服务,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跨省通办”,为加快形成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格局贡献武汉力量。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