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全市上下一往无前狠抓落实
发布时间: 2021-04-22 09:12:19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青山区将正视短板、振奋精神,努力破解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不多、项目投资建设进度不快、消费市场恢复势头不强等问题,对标对表做到“四个求实效”。
一是在重点项目建设上求实效。对标“五个中心”,全力推动“三城”等177个、总投资2800亿元的重点项目落地见效。深化落实责任领导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制度,加快全区13个市级重大项目、202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压实华侨城青山88地块项目等续建项目投资计划,推进长江湿地生态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尽早开工,提速144个老旧小区改造、供暖(制冷)和九医院平战大楼等民生项目建设,力争半年完成投资过百亿元,经济总量达到420亿元,其他重点经济指标全部恢复或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复苏、重振。
二是在加快招商引资上求实效。围绕“3+X”重点产业,依托长江云通、武钢大数据等重点企业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积极策划氢能总部项目招商,加快推进黑芝麻全球总部等项目,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园等平台、临江大道数字经济产业大道及滨江数字之城,切实推动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装备产业延链强链补链。
三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求实效。创新审批服务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审批流程再造、市场环境监管、服务创新创业等领域改革探索。政企协同推进武钢有限和中韩石化两家重点企业扩大产能、创新提升,夯实我区经济底盘。全面落实各级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抓紧完善出台我区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措施,推动总部企业、楼宇经济、新民营经济等加快发展。
四是在增强落实能力上求实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开展党建引领“五好”创建活动,通过争做“好当家、好街坊、好员工、好学生、好市民”,为高质量发展“凝神铸魂”。深化实施干部队伍“训练养成”和“积分制”管理,开展“干部能力建设年”,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为老工业基地开启转型振兴“第二次创业”提供坚强保障。
市发改委主任孟武康:
抓实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经济运行调度
孟武康说,二季度,市发改委狠抓落实落地,稳住漂亮开局,奋力实现全年精彩。
孟武康说,二季度抓实重大项目建设,狠抓开工率、投资率、竣工率,确保亿元以上项目应开尽开,加强专项督导,推动更多“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多则多”。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研判和调度,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案、心中有图”。
孟武康说,推动“965”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地图引领区域特色产业布局,推动重大项目与产业布局精准匹配、快速落地见效,实现错位竞争、有序发展,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区域带动力、未来支撑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强、产业生态优的特色产业区域。做到“一区一表、一链一表”“一谱一策”“三清单”。
孟武康还表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项目落地、惠企政策落地的专项治理,当好金牌“店小二”。
市国资委主任何宪礼:
改革更快 调整更优 举措更实 进一步发挥国资国企建设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
市属国企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经营效益再创新高,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实现首季“开门红”。一季度,市国资委出资企业资产总额15510.98亿元,同比增长11.62%;实现营业收入382.25亿元,同比增长126.34%,其中9家企业实现三位数增幅。
何宪礼介绍,在二季度,市国资委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系列重要工作部署,汲取党史的力量和智慧,苦干实干、超常付出,以“更快”“更优”“更实”,进一步发挥国资国企在“五个中心”建设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
一是推进国企改革专项行动要更“快”。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对标先进地区,实施“一企一策”业绩考核与薪酬激励,加快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引导企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激活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潜能。
二是调整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要更“优”。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推动出资企业聚焦主责主业,优化内外部资源,加快资本证券化进程,做好企业重组的后半篇文章。
三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举措要更“实”。围绕“五个一批”工作任务,建立“国企联村”行动项目库、资源库,将市属国企的产业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和治理效能。
■ 强化服务提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武汉新港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林:
确保阳逻水铁联运二期项目8月1日顺利运营
武汉新港委全力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以新成绩、新面貌、新作风,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季度武汉港累计完成63.34万标箱,比2020年同期增长185%,比2019年同期增长61%。
以大项目、大建设推动中部地区枢纽港实现新发展。中部地区枢纽港建设使命光荣、任务繁重。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仍是当前和“十四五”航运中心发展的头等任务。
一是坚定不移扩大武汉港集装箱量规模。加强督办调度、强化政策保障,力争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6万标箱,同比增幅不低于12%,继续保持并扩大在长江中上游的领先地位,为实现500万标箱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力推动水铁联运二期工程建设。确保8月1日按期实现项目试运行,解决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问题,补齐航运中心建设功能性短板。
三是加快特色优势船队建设。加快近洋直航船队建设,启动2艘日本直航船舶建造,开展2艘韩国直航船舶建造准备工作,探索商品化造船模式。研究定型近海直航、三峡、汉江船型,构建航运中心新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继续加大船型更新、岸电使用推广力度,做好市级河湖长制相关工作,擦亮航运中心绿色发展底色。
洪山区委书记林文书:
围绕杨春湖高铁商务区、环大学创新带等重点功能区,狠抓招大商、引大资
林文书表示,洪山区将加压奋进、迎头赶上,坚定信心、鼓足干劲,锻长板、补短板,全力以赴抓好经济运行,实现量质齐升,二季度坚决扭转被动工作局面,为全市“五个中心”建设作出洪山贡献。
一是巩固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我们将深入查找原因,加强统筹调度,迎头赶上。继续巩固我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技术改造等优势,力争进位。同时,加强外贸进出口、工业投资等领域投入,全面提质增效发展。
二是精准调度,狠抓项目拼进度。确保再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抢抓项目机遇,全力以赴做好项目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坚定“干则干好、干则必成”的信念,确保各大项目快速落地、快速建设、高效投产。根据项目建设需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快项目审批速度,做好“金牌店小二”,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形成全区上下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并量化、细化项目推进流程和节点任务,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善于攻坚的锐气促进项目高效有序建设。
三是精准对接,狠抓招商增后劲。围绕我区杨春湖高铁商务区、青菱生态科技新城、环大学创新带等重点功能区,狠抓招大商、引大资,继续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坚持每周定期接洽客商等制度,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争取加快签约落地,不断增强区域产业项目强度。
市经信局局长党蓁:
进一步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落细,坚持近期为企业纾困解难、远期推动企业稳健发展
4月21日,《武汉市促进中小企业稳健发展若干政策》发布,从减轻企业负担、强化金融支持、支持企业成长、保障企业用工、优化提升服务等5个方面提出19条具体惠企政策举措。
党蓁21日表示,该局将会同各相关责任部门,进一步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落细,提高惠企政策知晓率、获得感、满意度,稳住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盘。
党蓁介绍,今年一季度,市经信局对2020年我市实施的社保支持、税收优惠、租金减免、纾困资金、促进消费等政策,开展政策知晓率、获得感和便利度调查和评估,组织调查企业2360家。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我市纾困惠企政策给予积极评价,普遍认为惠企政策切实降低了企业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希望继续落实国家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政策,继续执行市级中小企业纾困专项贷款支持政策。
结合企业政策诉求热点、重点和难点,坚持近期为企业纾困解难、远期推动企业稳健发展的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经信局从政策新增、废止、延续、修订等四个维度提出促进中小企业稳健发展的19条政策措施。
党蓁表示,“惠企19条”印发后,市经信局将协调各相关责任部门以“一策一表”形式制定实施细则并进行发布,加强政策宣传贯彻、向企业精准推送匹配政策,按月跟踪推动政策执行落实。深化企业服务,持续开展“千名局级干部联系千家企业”“万名处(科)级干部联系服务万家小微企业”活动,“一对一”送政策上门,“面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落细。
市城乡建设局局长夏平:
重点推进5号线、12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推进两湖隧道、二七过江通道等重大项目
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高开高走,城建投资实现“一季度开门红”目标,全市城建交通完成投资1109.22亿元,占年度目标的29.14%,较2020年增长397.56%,较2019年增长28.52%。
夏平表示,根据武汉市“五个中心”建设暨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要求,二季度城建部门在全市组建的相关重点工作专班工作中,将积极落实帮包推进机制。围绕“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空间发展新格局,城建交通项目突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定位推进,强功能,补短板,提品质,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全面落实座谈会确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夏平表示,二季度,城建部门将挂图作战,精准发力,聚焦重大项目夯实投资基础,确保完成城建投资目标。“加快布局,打破跨区、跨湖等交通阻隔,重点推进5号线、12号线、6号线二期、16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汉江湾桥将建成通车;加快新策划项目落地转化,推进两湖隧道、二七过江通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友谊大道快速化改造等快速骨架网络;持续推进微循环路道路建设,改善民生。”
此外,城建部门将继续做大做强建筑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建设具有武汉特色的设计之都,擦亮“武汉设计”品牌,提高国际知名度。开展“争创文明施工标杆工地”活动,全面推进我市建设工地管理水平提档升级。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斌:
加快建设武大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天河机场第三跑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徐斌介绍,一季度全市综合交通投资建设全面推进,现代物流“十四五”规划编制也形成阶段性成果。
一季度武汉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3.34万标箱,同比增长185%,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投入试运行,新开通武汉至宜昌、武汉至南京航线,进一步畅通与长江上下游港口航线衔接发展;天河机场完成货量近6.8万吨,较2019年增长18.1%。新开通至德里、河内、伦敦等地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国际定期货运航线达12条;中欧班列稳定运行,累计开行73列,首次将线路延伸至意大利米兰。
一季度,全市物流业景气指数达58.6%,步入较高景气运行区间,高于全国同期3.7个百分点,供应链物流上下游活动复苏活跃。社会物流总额达1.2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42.5%。截至3月底,武汉最新A级物流企业达到220家,总数位列全国第二。
徐斌表示,二季度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围绕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推进重点交通项目和重大功能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武大、武阳、硚孝二期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天河机场第三跑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天河机场航空物流中心预计5月份投入使用,阳逻港铁联运二期工程6月份可完成轨道铺设。
此外,拓展恢复国际航线,恢复国际通道网络;推动汉欧班列稳定运行,推动中部集结中心建设;加大重点A级物流企业培养力度;深入推进物流空间专项规划,加快编制武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组织申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不断提升交通物流支撑服务能力。
■ 强化内需拉动,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
坚持以铁水联运二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基础,勇担建设长江新区副城使命
“新洲区将以本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为新起点,聚资源,汇要素,强保障,优环境,围绕项目引进、建设、成长、发展全周期,打造新洲‘店小二’服务品牌,勇担建设长江新区副城使命。”落实二季度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赵利洪语气坚定。
对标市委“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定位,新洲区确定“四区一高地”发展目标,全力打造以“中国星谷”为主体的航天产业,以正威集团新洲项目为主体的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以武船双柳基地为主体的重型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以阳逻港铁水联运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同步推进以阳逻新城、航天新城、问津新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区、以乡村振兴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建设。
今年一季度,新洲区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有力,绝大多数指标同比大幅增长,较2019年同期均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93亿元,同比增长69.9%,较2019年同期增长2.5%。
进入二季度,新洲区一次集中开工重大项目11个,总投资228.8亿元,其中以正威阳逻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项目5个,投资66.9亿元;以武汉万达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5个,投资160亿元,农文旅生态建设项目1个,投资1.9亿元。
新洲区将以此次项目集中开工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铁水联运二期、江北快速路东延线、“五路八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基础,以卫星产业园、火箭产业园、武船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支撑,以华中贸易服务区、万达文旅城、紫薇都市田园等重点服务业项目为支点,强化重大项目对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以认真踏实、务实有效的作为,勇担建设长江新区副城使命。
市商务局局长姚彬:
深入打造“武汉购”品牌;会同文旅等部门,携手打造“江城八点半”夜经济品牌
4月21日,姚彬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一季度,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总额2580.6亿元,同比增长238.6%;实际利用外资3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3.0%;外贸进出口总额762.3亿元,同比增长9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5.18亿元,同比增长67.4%,武汉商务经济呈现“招商引资开局靓丽,量质齐升;对外贸易增势良好,结构优化;社会消费稳中向好,复苏有力”的特点,全面实现“开门红”。
在介绍一季度商务经济主要数据后,姚彬表示下一步将充分把握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会的重大契机,继续加强工作谋划统筹,大力推动全市商务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是着力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效。聚焦“965”产业体系,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办好民营企业家武汉行、校友招商专场等重点招商活动,推动签约一批重大项目;狠抓项目落地,加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力求实现项目推进无缝接转。
二是全力抓好对外贸易提升工作。研究制定推动全市外贸提升的政策措施,加强重点外贸企业跟踪服务;加强招商引贸,推动一批外贸头部企业落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聚力打造跨境电商标杆园区和产业生态;深化二手车出口试点,建设进口商品集散地,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三是聚力推动商贸行业繁荣发展。加快出台《关于促进全市商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研究谋划五一、端午等节假日期间促消费措施,深入打造“武汉购”品牌;会同文旅等部门,携手打造“江城八点半”夜经济品牌,加快复苏武汉住宿业;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积极筹办首店经济专场招商推介会,择期发布《武汉首店经济发展地图》;联合统计部门,指导各区做好商贸企业纳统工作。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吴曈 陈洁 陈俞 乔驰 刘娜 王怡人 蔡欣星 万凌 史强 谭德磊 李金友 覃柳玮 张衡 马振华 胡义华 汪文汉 汪峥 陶常宁 王谦 李亦中 见习记者陈紫云 通讯员朱素芳 李放军 张惠菊 李磊 刘晶晶 吴迪 陈九龙 祝吉 彭亚楠 程书雄 陈奎 刘慧 周钢 国资宣 黎云 吴树华 吴光文 武建 吕作武 统筹:赵代君
上一篇: 一季度“武汉现象”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