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68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0-08-04 10:30:00来源:字号:[ ]分享: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指导组、国务院联络组的科学指导和全力帮助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全力打好疫后重振的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持续向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2月中下旬,市委市政府就开始着手谋划复工复产工作,王忠林书记、周先旺市长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成立了以胡亚波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企业服务组,按照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推进复工复产的工作要求,科学审慎研判疫情形势变化,在落实四个责任基础上有序有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全市复工复产快于预计、好于预期。截止7月底,全市“四上”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复工率99.5%,复岗率101.4%。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99.2%,复岗率99.7%;规上服务业企业复工率99.7%,复岗率99%;限上批零住餐业企业复工率99.8%,复岗率99.1%;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复工率98.9%,复岗率105%;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企业复工率100%,复岗率108.9%。

一、精准施策,分区分类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一)强化疫情防控组织体系

1.建立线上平台助推复工复产。严格落实“防疫优先、统筹兼顾、分区分级、分类分时、企业主责、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制订了《全市企业复工复产工作计划》。严格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复工复产,把疫情防控作为复工复产的首要前提,依托湖北政务服务网复工复产平台,组织各区及时登录平台进行企业复工复产申请审核。构建“四类人员”、医疗资源、社区疫情调查、地理空间信息等疫情防控基础数据库,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截至7月2日24时,武汉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已累计共享6.73亿条。

2.落实“两个方案”“四个责任”。监督指导企业在复工复产前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必要准备,确保防控机制、员工排查、设施物资、环境消杀、安全生产“五个到位”。夯实责任倒逼服务升级,制订各行业各场景复工复产防疫工作导则,印发了《武汉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引》《武汉市服务业企业新冠疫情防控要求指南》《全市交通运输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手册》等,持续强化企业的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属地的监督指导和服务责任、卫健部门的防疫指导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

3.加强防疫物资的供应保障。加强防疫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运,建立口罩、体温探测仪等必备防疫物资市区两级政府供应保障机制,协助企业采购防疫物资。对涉及保障疫情防控必需(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药品、防护品、消杀用品生产销售以及原材料配套等)的企业,确保应复尽复,同时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所需的用电、用水、用气、用网。

(二)打通“堵点”提升复工复产效率

1.建立应急运输保障服务体系。积极协调“铁水公空”及邮政、物流等单位,依托多种运输方式、构建储运分拨平台,形成全天候运输保障体系,实现了封城期间,大量外部应急物资顺利抵汉,并及时转运分拨到位,打通城市生命线。通过设立6个海外物资集并点,搭建“铁路+航空”国内远程运输网络和“水路+公路”中近程运输网络;依托现代物流体系,构建了以国博中心及宝湾、捷利、萃元物流园为主体的“1+3”防疫物资储运分拨平台,实现了应急物资高效转运分拨;针对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分别建立市内配送机制,确保医疗物资不滞留、生活物资不断档。3月25日零时起武汉市恢复部分公共交通运输,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复工以后,强化市区、部门和政企联动,引导物流企业与复工企业对接,主动为远大医药、长飞光纤光缆、武汉重型机床等重点制造、外贸企业,“一企一策”打通物流通道,协同产业链复工复产。

2.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成立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企业服务组,下设综合协调、工业企业服务、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农业生产服务、重点项目服务5个专班。农业方面,27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6家示范合作社、381家示范家庭农场已全部复工;工业方面,重点推进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华为等14户龙头及其产业链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协调推动工信部梳理的61户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核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全市龙头企业及1064家配套产业链企业率先复工;服务业方面,充分依托31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180余栋重点商务楼宇等发展载体,紧盯细分行业313家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同步复工,大力发展“线上经济”“到家经济”“无人经济”等疫情催生经济。

3.降低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印发《关于印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从减轻企业负担、强化金融支持、保障企业用工、加大政策执行、优化提升服务五个方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有关问题。截至6月底,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146笔16.48亿元。组织市发改、经信、商务、农业农村和城建部门收集纾困企业名单,督促各银行金融机构抓紧对接融资需求,截至7月12日,各银行机构通过“汉融通”平台为11181家企业发放贷款540.04亿元。

4.搭建供需链条平台。4月22日召开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政企银对接会,签订信贷支持协议4327亿元;5月1日召开畅通武汉制造市场循环供需对接会,12个项目现场签约;5月9日召开武汉市农超工贸对接会,现场签约近50亿元;7月ll日组织武汉市企业参加全省工业“稳链补链强链”产销视频对接会,武汉长利玻璃等10对企业采取线上线下方式签约。有序推进检测、设计、招标、配套加工等第三方公司全面复工复产。

(三)加强协调帮扶支持复工复产

1.加强市区联动。建立市区两级企业服务组,实行“日调度、日通报”制度,推行“复工清单”“诉求清单”两个清单管理,督促各区和相关部门下沉一线、主动服务,动态摸排“愿意复”“可以复”企业,积极回应企业诉求。根据区域疫情风险等级和防控应急响应级别变化,适时扩大范围、调整流程、精简程序,从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新城区逐步推开到全市,从一类企业逐步推开到四类企业,从审批备案转变为自行承诺复工。制定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政策措施》等支持政策,形成清单,通过联系服务企业机制,打包推送给企业。

2.强化政策执行。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细,以“一策一表”形式发布支持政策,一张表格涵盖了政策标准、申报对象、申报材料、办理程序、责任部门和联系人,一目了然,便于操作,方便企业及时了解咨询政策。优化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码互联”,深化跨部门协同审批、并联审批,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共享和应用。落实185个涉税缴费事项全量网上办和166个事项全程网上办,“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成为常态。推出“春润行动”计划,提供不少于1000亿元的信贷规模,开辟绿色通道,让企业能够尽快拿到资金纾解困难。

3.优化企业服务。完善机关党员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机制,以“市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万名处(科) 级干部联系服务万家小微企业” 为基础,建立完善“企呼我应”企业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干部下沉一线,主动上门提供“店小二”式服务,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帮助企业协调复工过程中遇到的货物运输、人员流动、防疫物资供应及设备、用工、资金不足等问题。

4.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出台优惠政策,制定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等支持政策,通过建立纾困资金、贴息补贴、减费缓缴等措施,帮助企业共克时艰、共渡难关。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实现减税降费239亿元,发放稳岗资金8.1亿元,水电气降价政策减免金额4亿元,累计完成中小微企业贷款融资6802户(笔)、获得贷款总金额480.9亿元;累计完成个体工商户贷款融资1622户(笔)、获得贷款总金额8.8亿元。

(四)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复工

1.加强投资扩容增量。围绕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以项目融资为突破口,持续加大中央抗疫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券争取力度,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91个,获批资金31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46亿元(专项债券441亿元)。加快推进总投资8489.6亿元的839个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99个,总投资5780.7亿元。

2.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广承诺可开工、拿地即开工、建成即投用等审批模式,力争全年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00个。强化现场调度、专班调度、视频调度,推动天马六代线二期、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康宁玻璃基板、武阳高速武汉段等一批市级重大项目提前投产投用,推动楚商大厦、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等一批市级重大项目提前开工。

3.加大策划招引力度。坚持招大引强,大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经济500强企业,大力引进一批龙头性、支柱性产业项目。坚持招新引特,瞄准产业发展前沿,重点引进一批创新性、标杆性、引领性项目。坚持招高引尖,大力吸引集聚国内外产业顶尖人才和团队,以人才引进带动项目引进。

4.加紧储备带足后劲。聚焦重大战略任务,抓住政策窗口期,加强项目策划,初步谋划“十四五”时期重大项目2466个,总投资约62693亿元;《疫后重振三年行动规划》初步谋划重大项目1202个,总投资10372.9亿元,力争策划储备项目的总投资不低于去年实际投资的2倍、在建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万亿元。

二、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一)着力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在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免、延、缓、退、返、补”政策包,助力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存量。“免”,即2020年2月至6月,免征参保用人单位职工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2至6月减免总额约101.38亿元。“延”,即延缓缴纳社会保险费,2至6月延期和暂停缴纳总额达到约70亿元。“退”,即免征退费,中心城区2月份养老保险免征退费已全部实施到位,涉及资金5064笔、1.1亿元。“返”,即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截至6月底,累计为6.6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8.1亿元,惠及职工170多万人次。“补”,即用好用足促进就业创业补贴政策,落实培训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各项就业补助资金约5.85亿元,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3笔4080万元。

(二)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从6个方面,推新推优22条政策红利,启动我市2020年度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资助网上申报,遴选出80个项目入围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武汉赛区选拔赛复赛,为135所院校30.52万名高校毕业生落实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4.27亿元。68家企业共计1212人申报顶岗实习补贴,吸纳和留住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创业。出台措施统筹本地就业与转移就业,对全市近150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实名制登记并建立数据库,摸清春节前返乡的41余万名农民工务工意向,促进5万余名劳动者就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多渠道帮扶11744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为17.78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2.77亿元,兜牢民生底线。

(三)积极主动服务企业用工。瞄准企业招工难、用工短缺的发展痛点,印发就业综合指数考评办法,压实各区就业工作责任,督促各区支持企业扩大用工。全力做好网上招聘服务,向各类求职者90余万人点对点发送招聘短信,引导劳动者通过“湖北公共招聘网·武汉”在线注册求职,指导企业组织开展在线面试,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24小时服务模式。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类网络专场招聘会近280场,提供岗位51万个次,促进6.7万余人就业;累计组织3.49万家企业在线供岗190万余个次。遵循小规模、多批次、精准化原则举办线下招聘活动,4月中旬以来,已举办招聘会45场,组织130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4.28万个,现场签约1.13万人。特别是为富士康、联想、天马微电子等50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用工帮扶,与省内16个市州县采取“点对点”方式组织员工返岗,成功输送近3万名求职者上岗。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约5.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2.24%;扶持创业1.05万人,带动就业2.5万余人。

三、扩大消费,培养新消费模式加速复市进程

(一)确保疫后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大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助力大众创业。印发《武汉市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政策措施》,优化行政审批工作,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坚持“非禁即入”“非限即可”,推进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便利化。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下降34.21%,但自4月8日武汉“解封”以来,日均登记量达850户已超出今年封控之前的日均登记量100多户,市场活力逐步恢复。扎牢民生保障服务网,全力救助困难群众,上半年向127.9万人次发放3.3亿元临时性价格补贴,为困难群众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9.3亿元。强化群众生活保障,共向市场投放粮油60余万吨,推出爱心蔬菜包409万份,投放政府平价储备肉9764吨。提高救助标准,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830元、680元。

(二)加大对居民消费的刺激力度。投入财政资金5亿元,分批次投放“武汉消费券”。截至目前,累计通过三大平台投放资金41487.01万元(截至二期第六轮),累计投放消费券3692.49万张(截至二期第六轮),累计核销资金34829.93万元(截至二期第五轮),核销资金比例91.74%,直接拉动消费195258.23万元,直接拉动比例为1:5.61。此外,已面向低保、特困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群体设置了武汉专用消费券17.56万余张,每张100元,总金额1700多万元,通过民政系统定向发放,已基本发放完毕。根据美团研究院数据,将用券前和使用一周对比,武汉使用消费券的消费者消费额平均增长了220.2%,全年龄段人均消费金额平均提升38%。启动仲夏消费季活动,组织22家重点企业带头促销让利逾15亿元,并协调全国近20个兄弟城市共同倡议发展夜经济。

(三)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开展“百星·百亿助力武汉”“春夏电商直播采购节”“六月欢购节”等市场促进活动,利用拼多多、阿里、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和短视频平台流量资源促进汉产商品扩大销售,直播带货活动带动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80亿元,批发、零售业销售额恢复至同期70%以上。组织工业产品、政银企、农产品等专场供需对接活动,单次活动便签约项目200个,达成意向签约金额近50亿元。出台汽车、家电消费财政补贴政策,1-5月限上汽车类商品销售额308.71亿元,同比降幅(-39.5%)较1-4月收窄14.0个百分点,其中5月当月销售额同比增长22.2%。新能源汽车销售旺盛,5月当月销售额增速(51.6%)较上月大幅提升105.6个百分点。依托平台企业联络员制度,进一步完善畅通与重点电商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协作互动的平台和渠道,着力助推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新型电商企业发展,深度挖掘市场消费潜力。


关闭 【打印此页】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