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8-14 12:32:00来源: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简介(1986—1990年) “七五”时期,是我国积极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争取在五年或更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奠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又要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后十年经济振兴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 一、“七五”计划的编制 武汉市“七五”计划正式编制于1984年。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五年内,既要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改革顺利展开,基本上奠定新的经济体制基础,保证我市经济继续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使城乡人们生活进一步改善;又要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方面为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需的后续能力。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武汉市长期计划领导小组,由市长吴官正、副市长姜兆基任正副组长,各委办及咨询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计委。由市计委负责全市“七五”计划的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审查验收,以及综合平衡全市“七五”计划等工作。各委办,各区、县、局、都成立了“七五”计划领导小组和办事结构。 遵照中央、省、市的部署,在认真研究全国和武汉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设想和建议后,经过多次咨询、论证,确定了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对武汉市各行业发展规划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完善和论证;在此基础上经过几易其稿,编制完成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于1986年3月14日经武汉市第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武政(1986)1号文颁布实施。 根据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对武汉的要求以及武汉的自身的条件,规划把1996—2000年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总奋斗目标确定为:坚持两通(交通、流通)突破、两改(体制改革、技术改造)起飞,抓紧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开拓新兴产业,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强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把武汉建设成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现代化的我国内地最大的交通通讯枢纽、国内贸易中心及通商口岸、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教中心之一,建设成为文化昌盛、秩序良好、整洁美观的文明城市,力争国民生产总值和工农业总产值提前两至三年翻两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元以上。 二、“七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 ----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七五”期间,要根据中央关于“争取在今后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的要求和部署,完成各项改革工作,并争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了给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必须合理确定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各项改革要相互配套,既有利于微观搞活又利于宏观控制,以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48.07亿元,为1985年的145.04%,年均递增7.72%;国民收入110.70亿元,为1985年的140.71%,年均递增7.07%。工农业总产值249.28亿元,为1985年的142.24%,年均递增7.31%。其中:工业总产值233.10亿元,为1985年的142.90%,年均递增7.40%,农业总产值16.18亿元,为1985年的133.82%,年均递增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06亿元,为1985年的138.36%,年均递增6.71%;财政支出达到9.18亿元,为1985年的142.3%,年均递增7.31%(按1985年财政体制计算)。 ----进一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搞好以交通、通信、供气、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逐步改变城市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第三产业同第一、第二产业比例不相协调的情况,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武汉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七五”期间计划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将有一个较大的增长。1990年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50.89亿元,为1985年的161.04%,年均递增1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30.95%提高到34.37%。 ----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努力改变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基本建设周期长、造价高,经济效益低的状况,规划1990年,工业产值中新产品、新品种所占比重达到15%左右,优质产品率达到30%左右;出口创汇达到2亿美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5224元/人,年均递增5.5%,万元国民收入综合能耗9.44吨,年均递减2.8%;百元资金实现利税29.00元,年均提高1.1%;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80%。 ----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认真贯彻以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为主的方针,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建设一批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的重点工程,包括武钢、水泥、平板玻璃厂的改造、扩建以及城市煤气、武汉机场及铁路外迁配套设施等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为九十年代国民经济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 “七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为85.63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70.88亿元,集体投资6.1亿元,城乡个体投资8.65亿元。在市属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70.88亿元中:基本建设投资28.14亿元,占39.7%;技术改造投资39.94亿元,占56.35%,其他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占3.95%。在全部投资中,用于生产性建设占60%左右,用于非生产性建设占40%左右;用于16个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32.7亿元,占46.13%。 ----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七五”期间,要坚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全市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以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保证它的正确方向。精神文明与文化素养有直接关系。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除了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外,还要把发展科教文事业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逐步增加科教文事业的经费和投资。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七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 以内,计划安排城镇待业人员27.48万人,新增劳动力资源全部安排完;新建职工住宅750万平方米,城区人平居住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城市居民用煤气发展到41万户,气化率达到50%;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年均增长5%左右,其中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左右,城市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年均增长4--5%左右,城乡生活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为了实现“七五”战略目标,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努力实现以下转变:(1)由过去主要考虑工业生产转变到充分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上来;(2)全部经济工作从以提高速度为中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战略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战略上来;(3)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封闭型、半封闭型向内外开放型转变,大力加强企业、部门、地区、城乡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注意学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三、“七五”计划执行概况 为了保证“七五”计划的圆满实现,我们按照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坚定而稳妥地推进我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整个“七五”期间,主要抓以下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任务:(1)内外结合,同步改革,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七五”期间,要在继续扩大消费品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生产资料市场,大力发展技术市场,逐步开辟和发展金融市场和劳务市场,形成多元化市场体系。(3)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实现间接管理、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加强宏观控制。 进一步改革计划体制。计划工作逐步由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到指导性计划为主;由年度计划为主转向中长期计划为主;由实物管理为主转到价值管理为主;由具体组织生产供应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控制为主;由经验决策转到科学决策,并逐步使传统方法同现代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计划的组织发展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促进商品生产的健康发展。 “七五”期间,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以下四个方面的间接的、全面的宏观控制:(1)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2)控制消费基金增长过快、使之与经济增长保持适当的比例;(3)在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4)努力扩大出口,节约用汇,搞好外汇收支平衡。 详情请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