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19064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19-08-21 15:49:00来源:字号:[ ]分享:

武汉市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当前正处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期。国有大企业是武汉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武汉市能源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者。解决好国有大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武汉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关于“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探索有效的协商议事方式”

我市积极推动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2017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和考核的具体要求。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武汉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等49项指标列入评价指标体系,21项指标列入考核目标体系,实施年度评价、5年一考核。首次开展了对各区绿色发展指数的评估工作,通报了2016年度各区绿色发展指数。探索绿色GDP核算工作,将“探索推进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列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9年工作要点。

加强节能减排重大事项协商制度。定期召开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和目标调度会,召集各区和驻区大企业研究节能减排重大政策制定落实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的通知》,将包括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等国有大企业在内的75户企业列入“百千万”行动企业名单,对其下达节能目标并组织开展考核。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市、区、企业节能减排重大事项协商联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一是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着力打造武汉长江新城(新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山北湖生态试验区、东湖城市生态绿心等绿色发展示范先行区;二是深入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计划,开展2018年度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双控”目标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研究分解下达2019年度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三是开展各区2017年度绿色发展指数的评估工作,通报评估结果。

二、关于“加快产业升级,培养高新技术产业”

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抓好园区支撑,强化政策扶持,扩大金融支持强力,基本形成了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加强与国有大企业的深度合作,2018年11月,我市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未来5年,宝武集团将加大在汉投资发展力度,推进武汉总部转型示范区建设、北湖生态新城开发等项目;我市将实行绿色通道服务,对涉及宝武集团武汉总部转型发展的相关问题,给予专项政策支持。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是推进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衔接沟通,力争我市获批成为第一批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二是积极拓展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建设一批支撑型、引领型大项目;三是加强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落实战略合作协议相关内容。

三、关于“推进资源环境建设一体化”

近年来,我市积极支持国有大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支持东风(武汉)实业有限公司、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科技研发投入,补贴研发资金183万元;鼓励武汉钢铁集团开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钢铁集团精鼎工业炉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建设企业研发中心,下达支持研发中心建设经费110万元;鼓励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等国有大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的创造,拨付奖励经费348万元。

完善排污许可制度,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印发2018年度实施排污许可制工作方案,完成污水处理厂、屠宰及肉类加工、淀粉等行业86家企业国家排污许可证核发。加快推进交易试点,积极督促新建项目和历年应交易未交易项目落实排污权交易要求,完成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排污权交易工作,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成交量分别为81.87吨、9.299吨、16.58吨和90.916吨,交易总金额约262万元并全额上缴市财政国库账户。组织开展第三批重点排污单位初始排污权核定,完成2018年新增的48家重点排污单位核定工作。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印发实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生态控制线区域生态补偿的意见》,以基本生态控制线区域为范围,实施生态要素补偿和综合性补偿。在《长江武汉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的基础上,生态要素进一步广覆盖,补偿区域面积之大、比例之高居全国城市领先地位。2018年安排了首批生态补偿资金近8亿元,各区均投向精准灭荒、生态绿化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湖泊治理等领域政府投资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方面的科技创新和科研体系创新合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高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用能权、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三是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加强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资金项目取得实效。

四、关于“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参与度”

我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每年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推动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基地。今年6月5日在园博园举办了武汉环保世纪行暨2019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了表彰;6月18日在汉口江滩举行了2019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发布了“低碳军运”微信小程序。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节能环保理念渐入人心。

积极推动监测数据管理、统计及信息发布,提升数据透明度。做好环境统计工作,编制环境统计年报,按时在市生态环境局官网发布大气及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指导原国控企业按季度完成污染源网上直报工作,90%以上的已核发排污许可证企业完成企业污染源联网工作。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2015年以来,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130家企业获得清洁生产企业称号。以2017年为例,2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综合能耗下降了8.99%,COD排放降低了10.11%,二氧化硫排放降低了53.78%,氨氮排放降低了36.3%,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宣传力度,建立全民参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和行动体系:一是组织办好2019年度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大力宣传节能低碳理念;二是办好军运会碳中和活动,落实好军运会赛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各项内容,加快推广使用“低碳军运”小程序,以零碳军运会为起点,打造武汉碳中和城市新名片。


关闭 【打印此页】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