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发布时间: 2019-05-05 15:25:00来源:武汉统计局字号:[ ]分享:

一季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多项指标好于上年同期,好于预期。

一、运行情况

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57.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增速同比加快0.4个百分点,创2016年一季度以来13个季度新高,高全国2.0个百分点,高全省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415.79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1863.61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比重为2.3∶42.2∶55.5。

1.农业保持稳定。一季度,我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84.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主要农产品中,蔬菜产量162.25万吨,增长2.2%;生猪出栏63.72万头,下降3.0%;家禽出笼1205.28万只,增长0.1%;禽蛋产量2.60万吨,增长6.8%;水产品产量13.51万吨,下降6.3%。

2.工业生产加快。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9.8%,增速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市39个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正增长,其中12个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增加值总量排名前12的工业行业“9增3降”,其中烟草制品业增长29.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0.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6%,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1、1.7和1.3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下降9.1%。

3.服务业快速增长。1至2月,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3.0%,增速同比加快4.4个百分点,连续5年加快增长。从行业看,10个门类营业收入“9增1降”,其中6个行业增速超过20%。教育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高速增长,分别增长38.5%、32.6%和26.0%。

4.投资稳中向好。一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3.2%,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2.2%和9.8%。工业投资增长11.7%,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3.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5.9%,增速分别高全市投资1.4、23.5和25.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5%,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5%,回落1.1个百分点。分资金来源看,民间投资增长11.6%,高全市投资增速1.3个百分点。分项目看,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个数(不含房地产开发)1122个,同比增加126个,完成投资额增长11.4%。

5.消费市场平稳。一季度,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1.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从业态看,限上无店铺业态实现零售额149.22亿元,增长18.4%。从销售类值看,限额以上单位21大类商品中,有14类商品增长,增速超过10%的有6类。

6.对外经贸加快。一季度,我市进出口总额46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增速同比加快24.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外贸总值的59.4%。其中,进口额189.9亿元,增长19.4%,加快38.8个百分点;出口额278.2亿元,增长13.0%,加快14.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7%,加快7.6个百分点。

7.财政增长稳健。一季度,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20.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9.79亿元,增长9.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45.60亿元,增长8.4%,占比87.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5.96亿元,增长14.8%。

8.金融增长较快。截至3月末,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7459.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增速同比加快1.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807.15亿元,增长18.6%,加快4.4个百分点。

9.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季度,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6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7%。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3元,增长8.7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3元,增长8.98%。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10.物价涨幅温和。一季度,我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7升1平”,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3.3%,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3.3%,衣着上涨3.0%,居住上涨1.9%,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3%,交通和通信上涨1.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1%,医疗保健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跌0.3%。

二、运行特点

1.产业“好”。一季度,我市GDP比上年同期增长8.4%,增速连续6个季度保持在8.0%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区间,GDP增速分别高全国、全省2.0和0.3个百分点,连续6个季度领跑全省。主要指标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同期季度最高;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速加快4.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加快24.8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加快14.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加快38.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加快7.6个百分点。1至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加快4.4个百分点。

2.需求“稳”。一是投资“稳”。一季度,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保持了两位数以上增速,比1至2月提高0.3个百分点。二是消费“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增速比1至2月提高0.1个百分点。三是物价“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2%,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同比下跌0.3%,呈现低位平稳运行态势。自今年1月份以来,结束了持续26个月的购销价格“倒挂”态势。四是就业“稳”。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1%,控制在3.2%的目标值以内。

3.结构“优”。一是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5.5%,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0.9和1.7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1至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教育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同比分别加快30.0、17.7和12.3个百分点。二是需求结构继续优化。从投资结构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3.8%,增速高全市投资23.5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32.0%,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5.9%,增速高全市投资25.6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7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9.6%。民间投资形势向好,增长11.6%,增速高全市投资1.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51.5%,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居民消费的结构升级步伐在加快,其中服务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增速都在加快。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限上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1.5%和14.7%。

4.动能“新”。新动能加快集聚。一季度,我市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112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26个。3月份,有16个项目投资额超过5亿元,其中,华星光电T4、京东方、中金数谷武汉大数据中心、弘芯半导体制造项目当月投资额均超15亿元。新主体蓬勃发展。截至3月末,我市累计登记市场主体119.35万户,增长9.0%;其中,新登记企业1.88万户。新业态较快增长。一季度,我市限上无店铺业态零售额增长18.4%,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5.位次“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一季度我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排位稳定,增速排位提升较为明显,GDP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进口总额增速均排在前三位。

三、存在的问题

1.从工业投资看,新开工大项目不多。一季度,我市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个数同比减少38.2%,完成投资下降12.2%,低全市工业投资增幅23.9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0%、9.7%,同比回落78.0和4.5个百分点。

2.从工业运行看,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回落。一季度,烟草行业增加值增速比1至2月回落14.5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下降9.1%,下拉全市规上工业1.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稳增长带来很大压力。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一季度,光缆、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分别同比下降6.0%、18.9%,增速同比由正转负。手机产量下降10.6%,降幅同比扩大3.5个百分点。我市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对工业的拉动力有限;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大部分还处在建设阶段,大规模的产能释放还需加快。

3.从内需消费看,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增速均呈放缓趋势。实体零售增长趋缓,一季度,我市限上有店铺零售业态零售额低限上零售额增速2.2个百分点。其中,大型超市、百货店零售额分别低于限上零售额增速2.8和2.6个百分点。20户重点批发零售企业累计销售额增速由正转负,下降1.0%。网络零售增势减弱,限上零售业无店铺业态零售额增长18.4%,同比回落20.8个百分点,拉动力回落2.0个百分点。

4.从新入库企业贡献看,增量尚不足以弥补传统产业下滑带来的缺口。一季度,我市“新进规”工业企业264户,仅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69个百分点;批零住餐“小进限”企业73户,其中,批零企业57户,拉动限上批零业销售额增长0.6个百分点;住餐企业16户,拉动限上住餐业营业额增长0.2个百分点。去年“新进规”1058户规上服务业企业一季度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比重达22.8%,拉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2个百分点。

四、对策和建议

1.迎难而上,确保工业稳定经济“压舱石”作用

工业是武汉经济的“压舱石”。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烟草和汽车行业的影响,武汉工业增速回落到近十年来的次低水平,严重拖累了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今年影响烟草和汽车行业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稳工业应当是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重心所在。要千方百计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力推动“芯屏端网”高端产业及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国家四大产业基地的建成投产,努力提高新兴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同时加强传统龙头企业的“一对一”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运营中的困难,把各种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紧盯项目落地,监测重大项目的推进

一方面要加大项目督导力度。投资增速与项目进度直接挂钩,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督导力度,确保项目“真开工、真入库、报真数”。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主体的统计基础工作。各区及项目单位提前准备项目报送依据,一项目一文档,方便各级统计、发改等部门直接掌握和查询。深入项目现场,指导企业规范报送统计数据。做到“数出有据,应统尽统”,不断夯实统计基础工作。

3.全盘谋划,充分发挥“七军会”节事效应

“七军会”是我市今年举办的一次世界性重大节事活动,要全盘谋划,充分准备,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宣传。一方面要以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好“七军会”场馆、公寓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搞好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将“七军会”主题和武汉城市特色结合起来向全世界推广,广徕四方宾客。真正做到“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充分发挥“七军会”溢出效应,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品位提升。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