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08-17 13:05:00来源: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十三五”以来,全市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年均增长9%左右,201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9855.3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0.8%,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但也应该看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与制造业融合不够依然是我市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正如提案所言,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大脑”和“翅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因此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是未来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
2018年,我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服务业名城的若干意见》(武政〔2018〕57号),将推动软件信息、创意设计、物流、金融、会展等五大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作为了近三年的重点发展任务。围绕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年市政府又连续出台了《关于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武汉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若干政策》、《武汉设计之都建设规划纲要(2018-2021年)》等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2019年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约为60%左右,基本完成武政〔2018〕57号的预期目标,我市获评中国特色软件名城,中部地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以及唯一一座“双特色”名城(互联网+、基础软件)。
二、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数字经济在保障消费和就业、推动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今年7月,出台了《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武政规〔2020〕11号),重点聚焦“两化三融合”,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ABCDG(人工智能、区域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数字经济新兴技术)和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民生深度融合。通过实施数字经济“573”工程,即5大数字新基建(建设连接网络、数据中心、物联感知、工业互联网和卫星互联网)、7大数字新产业(“芯屏端网光云智”)、3大数字新融合(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力争用3年时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成为全国5G先用先试城市,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成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
一是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019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转发推进咨询诊断平台建设加快工业智能化改造的工作方案》,提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2019-2021年期间,对全市2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化转型诊断并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智能化改造提升典型示范项目给予一定资金奖励,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二是引导制造业企业向制造服务商转变。以申报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为契机,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转型,鼓励企业发展面向用户需求的在线服务新模式,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延伸与管控,促进企业由产品提供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型。三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高效集聚等优势,围绕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打造基于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动态配置要素资源的新型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截至目前,我市已有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入选省级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
四、强化人才保障,夯实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基石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对标同类城市先进做法,在人才工作总体投入力度、人才引育政策强度、政策兑现落实速度上找差距,优化完善我市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聚焦产业发展,突出需求导向,谋划实施重大产业专项引才计划。挖掘关键核心岗位供给,发布武汉招贤榜,通过“高薪优岗”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举办“黄鹤杯”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海外“双招双引”活动,靶向邀约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及团队,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三是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持续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通过实习实训补贴、政产学研项目资助等方式,引导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持续优化大学生留汉服务,开展春季、秋季校招系列活动,培育市级大学生创业品牌赛事,建设一批青年人才发展基地,加强优秀青年人才“选育管用”,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下一步,我市将以编制全市服务业“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围绕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重点聚焦科技服务、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供应链管理、商贸流通、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谋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和路径。加快推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工作,探索全市两业融合的新路径,大力促进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产业链的嵌入和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助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