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0068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0-09-27 13:05:00来源:字号:[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较大挑战和更高要求。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对加快我市经济快速恢复,实现疫后经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2019年9月,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国家发改委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我市将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聚焦生命健康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园区支撑,强化政策扶持,扩大金融支持强力,加快形成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

一、政策支持引领方面

目前,我市已出台实施《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年)》《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拟定了《武汉市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并报市政府领导。《三年行动计划》已将大健康产业纳入其中,下一步,将按照印发的《三年行动计划》认真落实关于大健康产业相关项目。

按照王忠林书记的指示要求,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即将印发的《关于加快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应对新冠疫情给我市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市正在研究起草《关于加快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将围绕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生物农业、健康服务五大领域,明确发展重点,制定重点举措和组织保障措施。

二、科技创新方面

我市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市场应用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先后支持了包括马丁院士、骆清铭院士的科研成果在内的一批大健康产业相关科技成果在汉转化,牵头推动武汉国家级生物样本信息资源在东湖高新区落地建设,大健康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攀升。

下一步,我市将从支持研发创新、促进成果转化、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创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回应您建议案中的6个推动新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推进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支持科技研发创新。通过应用基础前沿和企业技术创新专项,积极支持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开展新药研制、医疗器械研发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研究;组织实施大健康领域“卡脖子”重大攻关,加大对新冠肺炎应急技术攻关项目的跟踪力度和科研成果的市场应用;积极落实湖北省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相关政策,对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给予研发投入补贴。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武汉地区注册的企业、工业技术研究院企业将高校院所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科技成果在汉进行中试熟化或产业化开发,资金支持额度为每项300—500万元。

3.落实产业支持政策。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对企业自主研发并在本市实现产业化的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创新产品,按照获得临床试验批件、注册申请受理书、注册证书、新药证书等不同的研发和产业化阶段,分步给予资金奖励;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对获得通过的产品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4.布局、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及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医药企”、“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加大政府、企业、临床医院、医科大学联动开展重大医疗攻关,布局一批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积极组织中科院精密测量研究院、武汉联影医疗等单位联合组建磁共振成像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组建方案。积极支持人福医药集团、恒瑞医药、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单位,整合省内外相关资源,组建国家病毒性疾病防治产业创新中心。二是加快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围绕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提档升级。组织了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三是谋划布局“武汉生物安全大学研究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武汉国家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大力推进‘环同济-协和’高端医疗产业集聚区将武汉打造成为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等专项工作方案;四是持续推进武汉国家级生物样本信息资源建设,加强信息沟通,力争获得科技部批复支持。

5.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能力项目支持力度。一是组织武汉科前生物公司“动物育种与动物疫病防控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武汉协和医院“消化道疾病省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等项目申报省发改委2020年创新能力专项,获批专项资金700万元。二是积极支持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火眼”新型冠状病毒应急检测实验室建设,并已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给予该项目1462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三是积极组织武汉大数据产公司“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5G智慧医疗云平台”项目申报国家发改委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宽带网络和5G领域)。

6.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开行、工商银行联合印发《关于2020年专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深化“产业政策引导、现代金融支持、优质企业成长”的政银企合作模式,服务产业集群优质企业,支持重点产业集群项目。我市组织上报的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生武汉生物实验室及生产车间建设”等10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项目纳入国家发改委、国开行、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银企合作项目。

7.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2019—2021)行动计划》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的梯次培育路径,有计划有重点的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加大对大健康相关企业的支持培育力度。

三、公共卫生建设方面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健康领域短板弱项,根据疫情中发现的老年病患多、基础疾病复发多、出院复阳和愈后炎症等问题,以及专家提出的需要长期与该病毒作斗争的预测,我市将以此契机,推动医学康复、老年康养产业大发展。积极支持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四区平战结合三级综合医院的建设,平时作为大型医学康复基地或高端康养医院,战时转化为传染病医院,采用托管等方式复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同时,还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高标准推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建设,该项目已于今年4月落户同济医院。

今年省委涉及我市重大改革任务中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方面的任务也在有力推进中:

一是启动建设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武汉市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具备区域常见、多发传染病病原体和重大 疫情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一锤定音”的检验检测能力。

二是武汉市急救中心增加“湖北省急救中心”名称,平 时主要负责武汉市院前急救,并指导全省院前急救工作;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时,在省公共卫生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统 筹调度全省院前急救力量,开展院前急救工作。

三是探索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

四是各中心城区打造“10分钟急救圈”,各新城区打造“12分钟急救圈”。

四、新兴体育发展方面

目前体育市场的盈利模式来源于赛事、场馆、培训等业态的营收主体以及带动相关的体育用品、体育经纪、体育赞助、体育建筑、周边衍生品带来的营收。这种盈利模式的变现能力较弱。这种背景之下,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中国体育产业可以实现重新布局,抢占体育新市场的话语权。

互联网、大数据和5G在大型赛会的应用,在2019年武汉军运会期间从技术层面已进行有益的尝试。5G的全覆盖是这次军运会的一大亮点。布设在体育场馆的高清摄像头通过5G网络,将现场画面实时回传,同时应用VR技术,观众不在现场,也能身临其境观看比赛。借云、网、端一体化领先优势以及强大的综合智能信息服务能力,成为本次军运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信息化方案提供、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主力军,为军运会提供方案规划、设施建维、重大保障、应急通信等一揽子服务。双活云平台提供了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为军运会27个大项、39个竞委会、54个竞赛场馆分别建立竞赛信息系统,能够科学准确地采集、处理和显示比赛计时记分成绩,辅助裁判准确公正仲裁,并第一时间向新闻媒体发布竞赛成绩信息。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在以下领域继续推动体育产业“新基建”,发展新产业模式。

一是智能场馆新基建。以公共体育场馆为前导,向各类开展体育服务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辐射,逐步实现全市公共体育场景中的4G/5G、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数据化管理。

二是体育赛事新基建。打通线上、线下体育赛事经济产业链。对赛事发布、场馆、票务、现场、直播、视频、广告投放、衍生商品等各环节都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整体实施,从而提升消费人群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加大体育赛事的经济变现率。

三是体育新基建。借助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的应用,满足个性化健身培训需求,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从而带动体育用品销售和研发、运动干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和交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闭 【打印此页】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抖音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