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新增审议《外商投资法》“落子”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 2019-03-06 09:36:40来源:中国发展网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公欣、张洽棠报道
3月4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有一项新议程——审议《外商投资法》(草案)。究竟这一外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最终会以怎样的版本内容公布于世,能否为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符合国际规则的法治保障,社会各界颇为关注。
“外商企业投资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综合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各国投资企业来华投资热情只会有增无减,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国企业投资的首选之地。”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对于《外商投资法》通过审议颁布实施后的效果充满信心。
缘何上全国人代会审议
据了解,这部被定位为外资基础性法律的法律草案早在2011年就开展了修法研究,2015年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当时法案名称为《外国投资法》,全文18211字。2018年3月4日,该法再次进入公众视野,9个月后,这部法律草案更名为《外商投资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程序。
2018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进行初次审议;今年1月29日至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开一次常委会会议,再次审议了《外商投资法》(草案),此次会议决定将该法律草案提请3月5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制定《外商投资法》,需要废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部法律——“外资三法”,而“外资三法”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对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需要废止的,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因此,《外商投资法》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通过。
不过,一般来说,全国人代会上审议的法律案“分量”都颇重,如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法总则。
“今年《外商投资法》(草案)提请全国人代会审议,不仅体现出这部法律的重要性,也充分展现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代表委员纷纷表示。
为何提振外商投资信心
优化完善营商环境,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重要前提。制定《外商投资法》,是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外商投资、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中国营造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外商投资和营商环境的决心。
“国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据悉,这部法律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准入后阶段也实行对内外资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原则。同时,还专章规定了投资促进,包括国家可以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外国投资者在特定行业、领域、地区投资,以及授权地方政府可以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外商投资促进政策等。
此外,为让在华经营外商“留得住”,针对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政策随意性大、“新官不理旧账”等投资者痛点,法律草案明确国家依法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鼓励基于自愿原则和商业规则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合作条件由投资各方协商确定,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严格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等。
实际上,《外商投资法》的制定也是中国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大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保证各类所有制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不断增强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的信心。
如,去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投资保护水平等六个方面来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2018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统一列明了股权要求、高管要求等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实施管理,不得专门针对外商投资准入进行限制,规范性和透明度大幅提升等。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从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首次进入世界前50位。世界银行称,中国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纳税、跨境贸易等改革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让营商环境大幅改善。
实际上,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整体评价也在明显改善。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调研员赵福军介绍,综合美、欧、日等外资企业在华商会每年组织的会员企业调查等渠道所了解外资企业的评价和诉求,外资企业认可过去5年来中国在外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和改善营商环境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认为中国在简化行政管理、提高监管透明度、放宽参与标准化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如何打造更好营商环境
“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必须实现规则、标准和制度的现代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具体而言,就是要求中国在规则方面进一步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积极学习、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在规制方面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有代表委员认为,《外商投资法》的制定是中国吸引外资制度性开放、打造更好国际营商环境走出的重要一步。打造高标准的营商制度和规则,促进国内规制与国际通行规制接轨,才能切实解决跨国投资“痛点”,有效回应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相关利益诉求。
不过,外商投资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实现仍需更多制度“打磨”。“《外商投资法》颁布实施后,许多涉及外商投资的相关法规将会作出相应改变,这一过程需要时间。但有理由相信的是,随着《外商投资法》的颁布实施,崭新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将形成并且逐步完善,这将推动中国向更高水平的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迈进。”受访专家表示。
该专家认为,在《外商投资法》制定后,各地方政府的着力点应当是在改进行政效率、提供公共服务、改善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多下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立法不落后,各部委亦在加强行动。如,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引导地方形成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快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商务部将督促各地区2019年年底前完成与现行开放政策不符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尽快完成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的调整,减去已无必要监管的产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继续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升审批服务质量、减轻企业生产经营负担等方面,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等。
上一篇: 代表委员热议贯彻落实“四个切实”新进展
下一篇: 【两会】今年GDP预期增长6%至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