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亟需体制机制新突破


发布时间: 2010-06-11 12:13:00来源:武汉发改委办公室字号:[ ]分享: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表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探索,更是从根源上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在谈到新形势下,我国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时,彭森副主任强调,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根源,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方略。在过去一年中,改革试点工作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彭森副主任指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体制攻坚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单兵突进难以有效突破,必须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协同推进,集中攻坚。在改革攻坚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在“五个统筹”中占据首要地位,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局。因此,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体制攻坚任务,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体制保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彭森副主任强调,当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需要创新突破一系列重大问题。

首先是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从成都、重庆等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等试点探索工作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就越大,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要继续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第二是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保证耕地质量问题。近年来,一些试点地区将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促进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但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补充耕地质量低于占用耕地,耕地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影响城乡增减挂钩试点范围扩大的突出问题。有关部门和试点地区要下大气力创新体制机制,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数量不减少,切实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是关于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问题。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农地的大量减少。今后,各试点地区要更多利用市场机制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从节约集约用地中获得合理回报。

  第四是关于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我国城镇人口中包含1.5亿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不能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就业和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各地要尽快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度,配套推进劳动就业、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改革,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

  第五是关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问题。尽管各地因地制宜地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但由于这项改革涉及区域、城乡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格局大的调整,涉及面较宽,推进难度很大。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