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苏州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有关情况
发布时间: 2010-06-09 08:41:00来源:无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1、重庆市探索解决农民工问题,综合推进试验改革。
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重庆市围绕建立农民工服务体系,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入城镇,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改革探索,近期拟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在农民工进城的“入口端”,重庆以“以就业为指向,引导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支撑人口城镇化健康推进,避免‘城市病’、贫民窟和农民流离失所”为目标,加强了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社保支撑、公共服务、转户进程六项服务体系建设。在发挥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拉力”的同时,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改革,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向资产收益权的转化,并辅以专户农民一定的过渡期限,保障农民权益,帮助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脱离出来,加强农村“出口端”的“推力”。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城市资源下乡配套改革,着力改善“守土务农”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2、浙江省嘉兴市以“两分两换”为切入点,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两分两换”指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要求,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增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产方式。目前,嘉兴市20%的镇、街道开始了试点,858个行政村17000多个自然村规划集聚到了47个新市镇和376个新社区,试点镇(街)土地节约率在50%以上,年均可节地1万多亩。通过试点,城乡土地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推进“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的同时,嘉兴市联动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统筹等九项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呈现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比如,城乡平等充分就业就已基本实现,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达82.2%。
3、江苏省苏州市构建政策制度框架, 推进城乡统筹。
苏州市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关键环节和动力源泉,通过构建政策制度框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进“三个集中”,优化城镇、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洗等规划布局;二是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实现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通过“三个置换”,探索农民变市民途径;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三大合作”,建立各类富民合作社,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形成了集体经济与农民持续共享资源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走出了富民强村的路子;四是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五是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三大保障”,加快农保向城保并轨;六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加快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
4、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产业发展“两轮驱动”。
产业发展是城乡统筹的重要支撑。石嘴山市是工业城市,工业占经济总量的67%,城镇化率达59.6%,该市把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两大驱动力,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石嘴山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形成了以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三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基地、一个协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把服务业作为吸纳农民进城就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形成了以科技教育、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服务业格局,为城乡统筹注入了强大活力。
5、山东省诸城市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努力做到城乡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诸城市发挥农业产业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全市90%的农产品得到了就地加工转化,90%的农民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的75%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同时,诸城市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镇村;镇村主动承接城区企业的转移,形成了以城区企业为龙头、镇村企业协作配套的“龙形”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就地转移了农村劳动力,该市有15万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