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林敏 通讯员袁永华 焦录明 余飞 [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 近几天,忙活了一年的孙亮得闲,开始修整豚棚,并新盖一间厨房,打算过年用上新灶备年饭。孙亮是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的贫困户,去年,市政协办公厅和武汉地铁集团对口帮扶该村,扶贫队帮他家解决不少难题。孙亮感慨,“现在强多了,以后日子更有盼头了。” 绿化村位于天子山麓、梁子湖南部,全村8个自然湾,有贫困人口42户81人。以前,该村没有任何工、农企业,村集体经济仅4.5万元,还负债17万元。今年扶贫工作队帮扶贫困户将全部脱贫。 贫困户雨灾损失800只豚 获捐助买新苗重拾信心 33岁的孙亮曾是一名工厂模具工,8年前他双侧股骨头坏死,只好离厂回乡务农,干些轻便活。妻子为照顾他也只能在周边打临工,夫妻俩养育一儿一女,生活逐渐陷入贫困。 两年前,孙亮开始跟一亲戚合伙养豚,“养了1000多只,但销路不稳定,没啥起色。”14日,记者来到孙亮家时,他正在清理豚棚。他告诉记者,以前没蓄水池,豚棚就用破塑料薄膜搭的,“市政协的干部余冬妮跟我结帮扶对子,她跟扶贫队一起帮我挖了个30立方米的水池,解决了豚饮水问题。还帮盖了新的不锈钢棚舍,现在条件好多了。” 今年7月,江夏区遭遇严重雨灾。山坡街地势较高,绿化村总体未受到大灾。但孙亮养豚的场子土壤长时间被雨水浸泡,潮气过重,800多只豚染病死亡。扶贫队得知后,帮他募集到5000元重新购买豚苗。“幸好有他们帮忙,我才有信心继续下去。”现在除了被亲戚预定的十多只豚外,存活的200多只豚上月已全部卖完。 不只帮扶贫困户 扶贫队见村民有困难就帮 去年10月,扶贫工作队进驻绿化村,36岁的地铁员工梁天福开始了他的驻村生活。他一户户走访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村支部书记陈光华介绍,9月份贫困户韩宗政的孙子韩森出车祸,还在医院抢救时,梁天福就汇报集团组织员工捐款。扶贫队了解到村民农副产品和苗木销售难,武汉地铁集团食堂采购村民们4万多元的农副产品。10月份,扶贫队又协调苗木公司帮69户村民销售价值25万元的桂花树和香樟树。 一年来,地铁集团扶贫队帮贫困户办好了低保、跑下来扶贫贷款,帮村里修路、安装路灯、抗洪、改造危房。陈光华说:“照说扶贫队只需要帮扶贫困户,现在只要村民有困难扶贫队就帮。” 开发苗木种植产业 建种养基地强村民致富后劲 “如果只小修小补、给钱给物,就算现在脱贫了,以后也容易返贫。”梁天福说,扶贫队专门制定了扶贫产业规划,“扶持一个造血的‘产业航母’起来,以后才能持续发展”。 绿化村林地宽广、水源丰富,适合种植苗木、养殖鱼虾,于是扶贫队今年建设了一个百亩生态种养基地。基地占地107亩,总投资388万元,其中山坡街道办出资36万元,武汉地铁集团投资352万元。 记者看到,基地里有一个1200平方米的鸡舍,一间300平方米的饲料贮备房,一栋100平方米的生产用房,以及鱼塘等。目前基地里的1000只土鸡已开始销售,1.5万只蛋鸡在本月底产蛋,村集体收入可达到10万元。 梁天福介绍,武汉地铁集团目前已确定流转绿化村1000亩土地建苗木基地。项目建成后可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0万元,带动约40户贫困户务工。“以后基地里的苗木花卉可以供应武汉轨道交通建设和中心城区市场,不愁销路,脱贫以后还要帮他们致富。”他说。 地铁集团员工梁天福(右二)、村书记陈光华(左一)和扶贫对象孙亮(右一)在饲养豚的大棚里商量明年的计划 记者彭年 摄 记者王刚 [黄陂区姚家集街双河村] “通村水泥路变宽了,灌溉农田的滚水坝建起来了,全村12个湾都装了路灯,贫困户更是享受到了悉心帮扶……”15日上午11时许,黄陂区姚家集街双河村58岁贫困户管勤文对记者说道。 双河村地处偏远,位于黄陂北部,是全街条件最薄弱的村之一。全村贫困人口51户127人。去年11月2日,市委办公厅、汉口银行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双河村,长江日报记者到该村探访,村民们说村里的贫困户今年都可以脱贫。 建起蜜桔基地与光伏发电 偏远贫困村有了致富产业 “以前这一片都是荒坡,现在成了我们村的‘绿色银行’。”双河村支部书记段昌贵说。 “绿色银行”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今年3月谋划建起的200亩蜜桔种植基地。“我们村属山地丘陵地带,因地制宜选择种植蜜桔。”双河村第一书记、市委办公厅干部余世勇说。 记者在基地现场看到,绵延几个丘陵土坡上成排种植着1.1万余株蜜桔树苗,树苗枝繁叶茂,平均约有六七十厘米高,“比起3月份种下时普遍长高了三四十厘米”。据估算,5年后蜜桔达到丰产期,一年能产果15万斤实现30万元收入。 基地依托蜜桔种植合作社,由合作社承包经营管理基地,实行每年保底分红机制。“每年的10万元分红有保障,村集体首次有了收入来源。”合作社还与村里17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干一天活有120元收入。 此外,在姚家集街党工委、双河村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全力谋划下,双河村还建起80千瓦时的光伏发电项目。上月底并网发电,预计一年卖电收入可达12万元。 村民再不用摸黑出门了 重修路桥装路灯村湾大变样 此前多年,双河村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今年7月,连续的强降雨使该村受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不便。驻村工作队全力协调,市、区投入900余万元,推动多项基础设施建设—— 重建此前破损不堪的3.5公里通村路——谢柳线,并拓宽至4米,村民从此再不用走“搓板路泥巴路”。 新建起2座滚水坝,2座基站和1公里渠道等,双河村有了像样的农田水利,可灌溉全村1500亩稻田。 强降雨中,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双河港石板桥7月被大水冲毁。新桥10月开工,混凝土钢筋建造,8米宽、600米长,人车都可通行,明年春节前完工。 上月底,双河村全部12个村湾都装了太阳能路灯,路灯总计50盏。“现在晚上湾里通亮,再不用摸黑出门了。”双河村下管家咀湾村民管爹爹说。 六成贫困户因病致贫 在村医务室看病免费取药 双河村贫困户管勤文27岁的女儿管丽君,患有先天性肺心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2013年因病情恶化在医院治疗花费13万多元,目前每月医药费都有二三千元。 类似管勤文家,双河村51户贫困户中,六成多都是因病致贫。为此,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联系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今年起连续3年,每年捐赠价值10万元的各类药品给双河村。“贫困户在村医务室看病后,由村医对症开药免费发放。”今年的10万元药品,目前都已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为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小项目增收脱贫,一年来,按贫困户的需求和意愿,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共为柳长青等28户贫困户无偿发放种羊15头、鸡苗1500只、鸡饲料1000余公斤,为贫困户送上桔苗4000余株、蔬菜种子700余包等;市委办公厅、汉口银行结对帮扶慰问资金和帮扶物资总计15万元。 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黄陂姚家集双河村开垦荒坡、筑起灌溉农田的滚水坝,目前建起的蜜桔种植基地成为村里的“绿色银行” 记者刘斌 摄 记者高萌 通讯员黄芹 在蔡甸消泗乡挖沟村,曾祥汉(左)和妻子在新房内合影。得到市网信办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帮扶后,曾祥汉一家对原有房屋进行了危房改造,住进了新房 记者任勇 摄 对蔡甸区消泗乡挖沟村的村民来说,洪灾是脱贫致富道路上难以逾越的沟壑。 去年10月底,市网信办、武汉文化发展集团抽调黄士多、杨虹、方磊三人组建驻蔡甸区消泗乡挖沟村扶贫工作队。尽管经历今年7月大雨,工作队仍不负使命将各项帮扶措施相继落地。村湾环境面貌全面改观,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全村74户195名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销号…… 帮贫困村“劣势”变优势 消泗乡挖沟村地处杜家台分蓄洪区下游,历史上每逢大水“十有九淹”。今年7月,一场罕见雨灾,让这个全市有名的“水袋子”贫困村受损严重,村里因灾返贫人数增加,扶贫攻坚形势严峻。 7月5日早上7时30分,挖沟村南边湖垸突然出现漫溃,溃口宽度20多米,洪水当天淹没全村。消泗乡12个村庄,挖沟村灾损位居前列,农作物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过水房屋11户,受损房屋2户。挖沟村村民面临家畜大量死亡、颗粒无收的境地。 如何进行灾后重建,改变挖沟村的贫困现状,成为三名扶贫干部的心头之急。黄士多介绍,“咬定扶贫目标不动摇,攻坚克难不松劲,成为当时扶贫队的决心”。 为此,三位扶贫干部反复走访调研每户贫困家庭,建“一户一档”。他们发现,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生态农业是一条好出路。挖沟村远离公路,周边临水,没有污染,这一看起来的“劣势”反而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独有优势。在政策扶贫的同时,发展产业项目扶贫,盯住市民的“菜篮子”改种“菜园子”成为工作队为挖沟村“量身定制”的脱贫致富路径。 近十件实事为贫困户填“穷沟” 这一良方,给村民柳井华一家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大变化。 为供两个孩子读书,41岁的柳井华欠下外债,属因读书致贫。扶贫工作队指导夫妻俩发展生态农业,种适销对路的应季蔬菜。由村委会提供种子,扶贫队帮忙解决销路,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帮扶指导,定期到柳井华的地里现场指导培育。 “现在一个月的收入能抵上原来一年的收入了!”柳井华说,今年他的6亩地轮番种应季蔬菜,原来一年勉勉强强能赚一万多元,现在涨了10倍。 如今,他已还清全部债务,还成了特色种植业示范户,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家中房屋30多年来首次粉刷,装了空调,换了新窗户,买了大衣柜和新电视,柳井华还计划着来年盖个两层楼的新房子。 夜幕降临,村湾两旁81盏太阳能路灯纷纷发出明亮的光,不仅照亮了村湾,更照亮了村民的心。这是扶贫工作队在挖沟村的精准扶贫建设项目之一。 一年来,工作队完成了覆盖村周围400米WIFI网络的建设;改造了田间4800米的碎石路;引进了医疗队为村民免费体检;新建了卫生室一所;定期帮村民和贫困户卖瓜卖菜卖米;协调贫困户子女在城区创业就业;先后为村里引进家事易、湖北恩康等知名农业公司,洽谈开展土地流转和订单农业项目等。近十件实事为贫困户填平“穷沟”。 记者林敏 通讯员袁永华 焦录明 余飞 [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 近几天,忙活了一年的孙亮得闲,开始修整豚棚,并新盖一间厨房,打算过年用上新灶备年饭。孙亮是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的贫困户,去年,市政协办公厅和武汉地铁集团对口帮扶该村,扶贫队帮他家解决不少难题。孙亮感慨,“现在强多了,以后日子更有盼头了。” 绿化村位于天子山麓、梁子湖南部,全村8个自然湾,有贫困人口42户81人。以前,该村没有任何工、农企业,村集体经济仅4.5万元,还负债17万元。今年扶贫工作队帮扶贫困户将全部脱贫。 贫困户雨灾损失800只豚 获捐助买新苗重拾信心 33岁的孙亮曾是一名工厂模具工,8年前他双侧股骨头坏死,只好离厂回乡务农,干些轻便活。妻子为照顾他也只能在周边打临工,夫妻俩养育一儿一女,生活逐渐陷入贫困。 两年前,孙亮开始跟一亲戚合伙养豚,“养了1000多只,但销路不稳定,没啥起色。”14日,记者来到孙亮家时,他正在清理豚棚。他告诉记者,以前没蓄水池,豚棚就用破塑料薄膜搭的,“市政协的干部余冬妮跟我结帮扶对子,她跟扶贫队一起帮我挖了个30立方米的水池,解决了豚饮水问题。还帮盖了新的不锈钢棚舍,现在条件好多了。” 今年7月,江夏区遭遇严重雨灾。山坡街地势较高,绿化村总体未受到大灾。但孙亮养豚的场子土壤长时间被雨水浸泡,潮气过重,800多只豚染病死亡。扶贫队得知后,帮他募集到5000元重新购买豚苗。“幸好有他们帮忙,我才有信心继续下去。”现在除了被亲戚预定的十多只豚外,存活的200多只豚上月已全部卖完。 不只帮扶贫困户 扶贫队见村民有困难就帮 去年10月,扶贫工作队进驻绿化村,36岁的地铁员工梁天福开始了他的驻村生活。他一户户走访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村支部书记陈光华介绍,9月份贫困户韩宗政的孙子韩森出车祸,还在医院抢救时,梁天福就汇报集团组织员工捐款。扶贫队了解到村民农副产品和苗木销售难,武汉地铁集团食堂采购村民们4万多元的农副产品。10月份,扶贫队又协调苗木公司帮69户村民销售价值25万元的桂花树和香樟树。 一年来,地铁集团扶贫队帮贫困户办好了低保、跑下来扶贫贷款,帮村里修路、安装路灯、抗洪、改造危房。陈光华说:“照说扶贫队只需要帮扶贫困户,现在只要村民有困难扶贫队就帮。” 开发苗木种植产业 建种养基地强村民致富后劲 “如果只小修小补、给钱给物,就算现在脱贫了,以后也容易返贫。”梁天福说,扶贫队专门制定了扶贫产业规划,“扶持一个造血的‘产业航母’起来,以后才能持续发展”。 绿化村林地宽广、水源丰富,适合种植苗木、养殖鱼虾,于是扶贫队今年建设了一个百亩生态种养基地。基地占地107亩,总投资388万元,其中山坡街道办出资36万元,武汉地铁集团投资352万元。 记者看到,基地里有一个1200平方米的鸡舍,一间300平方米的饲料贮备房,一栋100平方米的生产用房,以及鱼塘等。目前基地里的1000只土鸡已开始销售,1.5万只蛋鸡在本月底产蛋,村集体收入可达到10万元。 梁天福介绍,武汉地铁集团目前已确定流转绿化村1000亩土地建苗木基地。项目建成后可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0万元,带动约40户贫困户务工。“以后基地里的苗木花卉可以供应武汉轨道交通建设和中心城区市场,不愁销路,脱贫以后还要帮他们致富。”他说。 地铁集团员工梁天福(右二)、村书记陈光华(左一)和扶贫对象孙亮(右一)在饲养豚的大棚里商量明年的计划 记者彭年 摄 去年10月,我市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展开,市、区党政群单位进驻271个贫困村,要在第一年完成7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任务。近日,本报记者到4个新城区入村探访看到,2016年我市虽然7月份遭受大暴雨灾害,各对口扶贫单位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咬定精准扶贫目标不动摇,正按计划交出一份年终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