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江夏区大路村入选乡村振兴典型范例并向全国推广

武汉上榜首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


发布时间: 2020-06-12 09:13:38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分享:

长江日报讯(记者李英波 通讯员张群 熊燕)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首个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实施报告中,武汉案例榜上有名。

6月11日,长江日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该《报告》遴选了全国省、县、村三级共27个实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其中,江夏区大路村盘活土地资源、有效激发乡村活力的具体做法、成效和经验,入选27个典型范例并向全国推广。

唤醒乡村“沉睡的风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农民在资源开发中加快增收。2017年以来,武汉通过深化“三乡工程”拓面提质,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江夏鲁湖田园综合体、蔡甸嵩阳大道、黄陂木兰大道、新洲桂花大道等四大乡村振兴示范带,总建设长度达100多公里,并在6个新城区初步形成了一线串珠、集中连片、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带格局,辐射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发展,为新时代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提供了“武汉样本”。

江夏区法泗街大路村,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空壳村”,亩产粮食不到800斤,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一度负债100万元。近年来,该村深入挖掘水乡荷韵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土地机制,破解农村普遍面临的项目建设无地可落,农业生产无地能耕的难题,吸引市民下乡租赁空闲农房,能人、企业家回乡兴业。如今的大路村,完成了从“空壳村”到“明星村”的蝶变,成为湖北省宜居村庄、市级重点城镇型中心村。村内特色种植产业兴旺,美丽经济蓬勃发展,每年吸引近万名市民前来参加“荷花节”“葡萄节”,享受田园慢生活,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周边农家乐及餐饮业的发展,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万元。2019年,大路村村民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3000元增加至3万元。

实施乡村振兴带给农民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同时也带动了观念的转变和文明素质的提升,推动武汉农村现代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路村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农民广泛积极参与,探索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群众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展现。大路村怡山湾实现了10年来无人投诉、无人上访、无人扯皮的“三无”目标,呈现和谐农村新景象,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链接>>>

我市农业农村改革

多项创新举措居全国前列

6月11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武汉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多项农业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武汉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逐步形成“确权—交易—鉴证—抵押—融资”的“武汉模式”,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资产,促进了农村资源要素流动,使农村资源有效转化为资产,有关作法被吸纳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

武汉“三乡工程”被中央农办评为“探索实施乡村振兴的‘武汉样板’”,并获评全国乡村振兴创新榜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将武汉推进“三乡工程”的实践列入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专题案例。目前“三乡工程”已覆盖行政村1208个,吸引市场化运作资金460多亿元。

武汉首个乡村振兴五年规划(2018—2022年)实施以来,全市建立高规格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以“三乡工程”拓面提质为抓手,完成新一轮全市域村庄规划,城乡布局结构不断完善。今年6月1日,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武汉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成为全国第五个获批该项目的城市,明确发展生物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添加剂三大主导产业,“武汉·中国种都”建设再提速。

(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 通讯员张群 熊燕)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