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系列宣传文章

立足主战场 谱写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1-12-23 09:38:19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字号:[ ]分享: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地位突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等规划政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立足新阶段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切实抓好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充分认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的成绩和新形势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工作出发点。

(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效突出,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三五”以来,长江经济带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6.7%,较2015年提高14.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3个百分点,干流首次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均为优。二是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积极开展源头治理,加大重点领域的综合整治力度,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三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和水耗双控政策,能源强度和用水强度大幅下降,整体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要求。

(二)生态环保、绿色转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任务依然艰巨。长江经济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环境潜在风险较多,部分支流水质还不稳定,湖泊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湿地保护面临挑战;长期积累形成的历史遗留污染量大、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尽管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重化工”、能源“重煤炭”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2020年长江经济带硫酸、化学农药原药、化学纤维、水泥、平板玻璃、粗钢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2.5%、70.8%、78.6%、49.7%、38.3%和32.0%,“重化围江”问题仍比较突出,产业绿色转型压力较大;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绿色生活方式还有待形成。

(三)新的发展阶段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作为我国流域最广、纵深最长、人口经济规模最大的重要战略区域,长江经济带在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必须树立主战场意识,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二、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一个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必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落实“十四五”期间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部署,全面推动生态环保和绿色转型。

(一)强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飞跃。面对复杂性系统和多样化表象,必须追根溯源,找到表象问题的根源所在,精准发力、整体推进、相互协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标本兼治的效果。要切实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协调治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注重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推进,突出强化生态环境综合管控、污染物综合整治、安澜长江系统建设、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提升等全方位综合治理。二是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协同治理,一体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和岸线“四水一岸”保护修复,加强干流、支流、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面提升水、气、土壤环境质量,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提升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长江保护法》和最新政策规划要求,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对原有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管控内容,实施更严格的管控要求,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硬约束。

(二)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发展新路径。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文明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要按照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是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动能源革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要将加快清洁能源的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积极推动分布式能源的建设,充分考虑长江资源特点和生态环保要求,科学规划水电发展。二是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转型。针对国内外新的形势和长江经济带产业特点,一方面,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加快传统行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推动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三是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选择跨流域、跨行政区域和省域范围内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着力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瓶颈问题。

三、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的治理力度

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紧扣“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不断丰富完善专项规划和方案,构造综合性、多层次政策体系,抓好重点领域任务的具体实施。

(一)聚集薄弱环节,补齐短板。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干流、支流、湖泊、湿地相互依存、密切关联,局部的问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只有全面综合性治理才能使生态系统得到根本性改变。相比较而言,湖泊和湿地是生态修复的短板,重要湖泊生态功能受损突出,湿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为此,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以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洱海、滇池等重要湖泊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注重差异化,突出长江上游高原、中游低山丘陵和下游冲积平原的特点,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修复重点工作。

(二)强化重点领域,提质增效。水环境保护修复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十三五”以来,长江经济带加强了水污染源头治理,实施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的“4+1”工程,成效显著。源头治理是污染物防控的关键,作为重点领域,“十四五”期间,污染治理“4+1”工程以“提质扩面”作为方向,集中解决城市污水管网连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稳定达标排放、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船舶污水垃圾接收转运处置衔接、船舶岸电使用、尾矿库环保安全设施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在加强全领域治理的同时,针对特定污染物开展专项治理,强化漂浮塑料垃圾清理、推进岸线塑料垃圾清理、加强船舶港口塑料垃圾清运、建立农用塑料废弃物处置长效机制。

(三)突出难点问题,消除顽疾。嘉陵江和乌江是长江的两条重要支流,担负着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近年来,嘉陵江和乌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长期形成的“尾矿库”和“三磷”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存在较大风险。针对上述问题,要既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整体要求,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小水电清理整改、湿地保护、水生生物保护等措施,又突出嘉陵江流域废弃矿井涌水和乌江流域“三磷”污染的治理,同时注重加强联防联控、协同治理机制建设。(吴滨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