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入梅以来降雨总量已接近2016年——

武汉排涝经受多轮强降雨考验


发布时间: 2020-07-09 09:32:32来源:湖北日报字号:[ ]分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磊 张倩倩 通讯员 廖宇智 实习生 夏潇雯

7月8日,武汉市5万多名高考考生顺利结束考试。得益于城市排涝能力的大幅提升,7日、8日两天,武汉全市未发生因渍水导致影响交通和考生误考的情况。

降雨总量已接近2016年

6月8日入梅以来,武汉已经历七轮强降雨,目前雨势并未明显减弱。

7月8日,武汉市政府新闻办新闻通气会通报,今年入梅以来,该市降雨总量已接近2016年,防汛形势严峻。

武汉市气象局副局长唐仁茂介绍,6月8日至7月8日8时,武汉国家气象观测站累计总降雨量达757.8毫米,居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位,接近2016年的878.6毫米。

“目前,武汉的外排设施满负荷运行的同时,湖、渠、库也基本装满了水。”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程建军坦言,今年防汛局面十分复杂:一是突发性强,进入梅雨季以来,武汉经历了七轮强降雨;二是强降雨间隔时间短,对防汛调度带来了较大压力。目前,武昌南部的汤逊湖、东湖等湖调蓄能力已接近极限。

“预计未来数日,长江武汉关水位仍会持续上涨,预计7月12日左右,武汉关水位将接近28.2米。下一步,武汉市内降水位、外防洪水任务将加重。”

抽排能力较2016年翻番

经历多轮强降雨后,除虎泉街保利华都、紫阳东路东安路口等点位外,武汉市内并未发生明显渍水。

程建军表示,这得益于武汉城市抽排能力的不断提升。

2016年,武汉市总抽排能力仅为每秒980立方米。2016年以后,武汉加大了排水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江南泵站、后湖泵站四期、四新泵站等一大批末端防涝泵站,全市中心城区现有55座泵站,总抽排能力达到每秒1960立方米,在2016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经开区(汉南区)周家河泵站、东西湖区李家墩泵站、黄陂区童家湖泵站等7座新城区新建泵站在主汛期来临前也陆续投用。

为减少因管网“肠梗阻”导致的渍水现象,一批排水明渠的拓宽改造工程相继完工。南湖连通渠的建设、巡司河的扩宽,确保南湖片区目前未出现明显渍水。

2016年开始,武汉每年分析易渍水点、发布渍水风险图,并不断完善“一点一策”渍水点应急预案。2016年,武汉市内渍水点超过100个,今年已降至30个左右,渍水对城市运转的影响程度显著降低。

今年,武汉气象、水务、交管、城管等部门通力合作。该市共设有各类水位站点790余处、雨量站点500余处、视频监控点6万余个,防汛抗旱排涝信息采集覆盖全市长江汉江、中小河流、水库及重点水系湖泊港渠。还组建了1.6万人的市、区两级防汛排涝应急抢险大队,市、区水务部门平均每天出动人员超过1500人次,有效降低了强降雨对城市交通、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