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武汉近半湖面水质达Ⅲ类


发布时间: 2025-03-27 08:01:46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分享:

长江日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张轶孟 刘静怡)3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4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新闻发布会,一组数据勾勒出武汉治水新图景:全市22条主要河流的38个断面中,有33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湖泊面积占湖泊总面积的49.34%。

作为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武汉166个湖泊如明珠镶嵌,165条河流交织成网,水域面积占市域总面积1/4以上,水面率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然而,伴随城市发展,水环境治理一度面临严峻挑战。以斧头湖为例,这个横跨武汉、咸宁两市的重要水域,水质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下滑,至2023年降为Ⅳ类。

经过多次采样,武汉、咸宁两地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联合检查,找准“症结”:夏季水草生长过于茂密,当地养殖户将鱼塘的水抽排入湖,畜禽养殖企业的尾水有小范围泄漏。

精准施策后,斧头湖整体水质跃升至Ⅲ类,湖心甚至达到可直接饮用的Ⅱ类标准。

流域治理的成效多点开花。汤逊湖通过“海绵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实现岸上雨污分流;东湖实施“水下森林”工程,沉水植物覆盖率超70%;后湖通过整治排口和入湖港渠,从源头治污。公报显示,汤逊湖、东湖、后湖三个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达到100%。

“武汉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理水营城的历史。”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东汉末年的却月城、夏口城隔江对峙,到明中期汉水改道三镇分立,到20世纪城市顺江拓展,再到现在的国际湿地城市,武汉的发展从“背水、抗水”到“护水、融水”,逐渐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如今,长江武汉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五年前明显提升,长江江豚再现频次创十年新高。近一半的湖泊水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这类优质水体不仅可作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更能为鱼虾越冬洄游、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生态基底。

随着水生态的持续修复,东湖帆船基地、后官湖桨板俱乐部等亲水空间应运而生,市民得以在清澈湖水中体验帆船逐浪、桨板划波的乐趣,“人水相亲”的和谐图景正从愿景变为现实。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