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类电子证照互认 千项业务异地可办 “一圈通办”让九城市民告别往返跑
发布时间: 2025-06-26 09:50:49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武汉市民之家武汉都市圈通办窗口,市民正在办理业务。 王海 摄
□ 长江日报记者余淮
在武汉都市圈,一场政务服务的深刻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武汉市作为核心引擎,携手鄂州、黄石、黄冈等兄弟城市,共同打造的“一圈通办”服务体系,正以高效便捷的服务模式,为企业和群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湖北省支点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
■ 打破壁垒
“一圈通办”让政务服务“无界化”
政务服务的高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过去,企业和群众办理跨区域业务时,常常需要在不同城市之间来回奔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随着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这种局面正在被彻底改变。
“‘一圈通办’真是太方便了,不用来回奔波也能异地开店。”湖北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质管员马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该公司计划在鄂州市鄂城区开办连锁药店,通过“一圈通办”窗口提交申请后,仅用3个工作日就拿到了药品经营许可证。这一过程的高效便捷,得益于武汉都市圈打破地域限制,创新推出的“全程网办、代收帮办、数据流转、属地审批”工作模式。如今,无论是餐饮、药品连锁企业异地开店,还是群众办理婚姻登记、公积金提取等高频事项,都能在都市圈内实现“就近办、异地办、马上办”。
武汉都市圈的“一圈通办”服务体系,通过线上数据推送、信息共享,线下按标准收件、邮寄纸质材料等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办理。依托湖北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圈内通办事项清单不断扩容,目前已突破1000项,涵盖了个人就医求学、户口迁移、从业创业、结婚置业、社保养老及企业设立招工、缴费纳税、变更注销、物流运输等众多领域。企业和群众无需回到属地,即可在圈内任一城市办理相关业务,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周先生是一名地震科研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其单位所在地为咸宁,本人则常驻武汉,以前因“两地分居”难以提取使用公积金。了解到武汉都市圈推出“一圈通办”后,周先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前往武汉公积金中心武昌分中心办理异地购房公积金提取。本来以为自己没打电话咨询,也没提前预约,一次肯定办不成,没想到工作人员现场对接咸宁公积金中心,帮助周先生准备资料、填写表格,业务进展得十分顺利,上午提交的资料,下午提取金额就到账了,周先生不由得赞叹:“武汉速度,就是不一样!”
为了让“一圈通办”真正落地见效,武汉都市圈各地政务服务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通过统一事项标准、优化办事流程、加强数据共享,实现了异地收件、属地办理,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再受地域限制。同时,依托湖北政务服务网、“鄂汇办”APP等平台,武汉都市圈打造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办事渠道。企业和群众既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交申请材料,实现全程网办,也可以前往当地政务服务中心的“一圈通办”窗口,享受线下代收代办服务。
■ 协同共进
一体化服务助力都市圈协同发展
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服务体系,不仅是政务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协同合作,武汉都市圈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同城化待遇,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政务服务协同方面,武汉都市圈建立了跨市协作机制,构建了“线上专区+线下专窗+自助终端+鄂汇办APP”四位一体的通办服务体系。市、区政务服务中心通办窗口实现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延伸。同时,湖北政务服务网武汉都市圈通办专区上线通办事项800余项,全市共部署自助终端614台,实现武鄂黄黄自助通办,上线通办事项近500项。在“鄂汇办”APP上开通的武汉都市圈通办专区,也上线了一批民政、户政、社保、医保等民生热点高频事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办事渠道。
在住房公积金领域,武汉都市圈实现了九城待遇相同,贷款条件“相互认”,取消转移限制,账户资金“自由转”,办理机制协同,他城业务“就地办”,还贷自动扣划,异地资金“打通用”,建设公用平台,多地信息“系统联”。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在圈内任一城市均可办理住房公积金业务,实现“账随人走,钱随账走”,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圈内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税务服务方面,武汉税务部门主动靠前服务,为武汉都市圈内跨地经营纳税人提供更加便利化的缴税方式。通过加强部门协同,会同国库部门推动更多商业银行优化完善系统功能,支持跨城资金清算,推动异地缴税同城化、电子化、标准化。目前,武汉都市圈跨城异地电子缴税已全面覆盖圈内所有地区,涉及省内34家商业银行,方便纳税人“足不出户”办理跨城异地电子缴税业务。
“一圈通办”的背后,是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的强大支撑。为了打破区域政务服务壁垒,武汉都市圈各地积极推进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实现了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
在武汉市民之家,武汉都市圈通办系统的上线,为“一圈通办”打通了线上捷径。通过该系统,圈内通办窗口工作人员可以在线流转业务、即时沟通对接、跟踪办理反馈,实现了数据同源、互联互通,大大提升了“跨域通办”的便利性。“以前办理异地业务,需要通过邮件或传真等方式传递材料,不仅速度慢,还容易出现信息错误。现在有了通办系统,所有业务都能在线办理,方便又快捷。”武汉市民之家“一圈通办”窗口工作人员说。
除了通办系统,武汉都市圈还积极推进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应用,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无需再携带大量纸质证照。目前,武汉都市圈已实现100类高频电子证照区域互认共享,包括身份证、营业执照、不动产权证书等。企业和群众在办理“一圈通办”事项时,只需出示电子证照,即可完成身份认证和材料提交,真正实现了“免证办”。
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也为武汉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政务服务的协同联动,武汉都市圈各地进一步加强了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协同方面,武汉都市圈聚焦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加快推动产业协同联动。例如,葛店开发区与光谷共建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黄石与武汉组建产业联盟,121家规上工业企业与武汉产业配套。同时,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四市在武汉建设的离岸科创园已投入运营,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平台。“通过‘一圈通办’,我们企业在武汉都市圈各地投资兴业更加便捷,有利于我们整合资源,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武汉某科技企业负责人说。
在人才交流、资源共享方面,武汉都市圈也通过“一圈通办”实现了政务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
■ 强化机制
用规范制度确保服务质量
政务服务的最终目标是让企业和群众满意。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服务体系的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为了进一步提升圈内通办服务质效,武汉市在政务服务中心规范设立了通办窗口,对通办事项清单等主要服务内容进行公示,推进咨询引导、帮办代办与政务服务大厅其他区域共建共享,实现高频事项全覆盖。同时,健全通办业务办理工作机制,推动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异地办事窗口服务流程规范化,制作并动态更新窗口通讯录,方便对接联系。此外,还开展了多频次业务培训,提升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
在服务体验方面,武汉都市圈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例如,武汉市推行的“首席服务员”制度,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各区紧盯企业群众高频服务事项,加强“首席服务员”选拔、考核和业务培训,推动综合咨询、综合办事窗口牵头部门首席事务代表、业务骨干主动为群众提供跨部门服务。同时,深入推进主动服务暖企便民,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累计为大学生留汉提供一站式服务15万余人次,提供延时服务近50万余件,优质服务获得群众锦旗、感谢信近5000面(封)。
为了确保服务质量,武汉都市圈还建立了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政务服务“好差评”、武汉“双评议”、“群众评”多评合一,主动邀请异地办事群众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印发《政务服务差评处置工作指南》,明确差评受理、调查核实、申诉复核、差评分办、分类处置、差评办结、限时办结的具体程序和要求,指导全市进一步规范差评处置工作,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武汉市推进政务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武汉市在支点建设中践行“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鲜活案例。通过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武汉都市圈不仅为企业和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更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武汉都市圈将继续深化“一圈通办”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通办事项范围,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湖北省支点建设再立新功,书写更加精彩的同城化发展篇章。
上一篇: “旧中出新”激活力(评论员观察)
下一篇: 低空经济加速走进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