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内外兼修”


发布时间: 2025-07-09 08:50:22来源:湖北日报字号:[ ]分享:

□ 郑茹怡 罗来军

阅读提要

■ 开放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需品,在百年变局中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稳定性。

■ 规模经济仍是外资引入的重要考量因素,强大的产能、完备的国内分工和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深度融入中国产供链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对营商环境作出重要论述并首次提出“开放也是重要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内外兼修”,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创新,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

对外部的开放程度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环境,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我国来说,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之义。对外部的开放程度、与外界的联通程度,影响着一国一地对外资的吸引力,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正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无论是持续压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还是探索同主要贸易伙伴开展标准互认,亦或是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的形势下,这一系列开放举措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为广大经营主体打造了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经济吸引力和活力不断提升,“到中国去”成为越来越多外企的共识。开放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需品,在百年变局中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稳定性。

比较优势拓展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是实现高水平开放的“驱动力”。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吸引外商投资兴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各国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当前,引入外资面临比较优势的“新旧切换”,我国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发展优势已从成本优势逐渐拓展至强大的制造和创新能力。规模经济仍是外资引入的重要考量因素,强大的产能、完备的国内分工和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深度融入中国产供链体系。从国内产业来看,虽然部分产业链外迁情况仍然存在,但从全球来看,很难有国家或地区能够同时从成本和规模两个方面完全替代中国。在内需不足、传统支柱产业投资成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激发企业活力,不仅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也有助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中部地区持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中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部六省以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与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数量,创造了约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在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不断增长的同时,受限于内陆地区的区位劣势、对外开放起步较晚等因素影响,中部地区对外开放规模、开放能级、贸易结构仍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货物贸易占据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主导位置,服务贸易水平偏低。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增开中欧班列等一系列措施,不断畅通开放通道、升级开放平台、优化开放环境,放大区位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加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的国内外衔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一是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结合开放场景基础,精准对标对齐RCEP、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率先在航运服务、数字贸易、科研服务等领域开展试点探索。积极主动向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水平开放生动实践对标看齐,加强开放经验和开放路径交流互鉴。二是推动自由贸易开放平台建设。着力发挥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行政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加强不同功能平台载体协调联动发展。稳步推进不同平台、不同地区梯度渐次开放的要求,着力发挥地方差异化、自主化试点探索的积极性。三是用好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医疗、养老等领域合作,发展医疗服务贸易。积极落实跨境人员流动便利政策,提升旅游消费规模水平。

增强优势产业要素集聚能力。深化中部地区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实现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一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引育发展。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着力发挥链长和链主的协同作用,加快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完善重点产业引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推进文化贸易、文化金融、数字文化等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加快发展。二是加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以高水平开放平台搭建为契机,加快全球优质创新要素集聚,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大力推广“车芯协同”攻关模式,构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三是打造中部人才开放高地。创新“人才飞地”“科创飞地”等柔性引进模式和多元化引才育才机制,建立中部地区互通互认、共享共建的人才引进、评价、服务体系,将中部地区打造成为全国“国际人才自由港”。实施未来产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创新“劳动+数据”“数字经济新劳动者”等要素深度融合模式,健全中部地区人才联动机制。

加快形成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的开放格局

湖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条件良好、成绩显著。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提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以国家战略视角看,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叠加中肩负着时代新使命,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湖北作为新时代的“九州通衢”以及连接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的枢纽,高效融入RCEP大市场,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开放通道日益多元。特别是花湖国际机场作为全球第四、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已初步形成辐射五大洲、服务全世界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水铁公空”四维共振的立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硬件建设,适配以自贸区为代表的开放型经济制度高地的软件创新,产生了“1+1>2”的效果。

以内陆型自贸区建设为抓手,为中部地区崛起探索经济管理制度改革与开放路径。积极推动湖北自贸区内的探索创新和自贸区外的复制推广,深入开展基于湖北经济特色和符合湖北比较优势的改革试验,形成更多首创性、差别化、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健全完善湖北自贸区与中部地区崛起的制度创新平台。通过与国内各区域的合作创新,逐步形成内外贸一体化,实现与其他区域在产业链协同、监管协作和税费协调等全方位的合作。通过双向产业园、关税减免、标准互认等方式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以枢纽提能扩大开放辐射力,加快把联结东西、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由共建“一带一路”的南北向国际合作通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的东西向长江黄金水道形成的十字型铁水开放格局,辅以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等空路运输,形成立体开放的合作新格局,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加快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不断提升花湖国际机场的集散、枢纽和开放功能,积极申报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等,吸引更多外向型企业入驻。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