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8-14 12:26:00来源: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简介(1981—1985年)
“六五”时期,武汉市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超额完成“六五”计划,是武汉解放以来经济建设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六五”计划的编制
1974年和1975年武汉市提出十年(1976—1985年)规划大纲,对“六五”计划作了轮廓设想。1980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结合三年(1979—1981年)调整规划的实施,重新研究和修改“六五”计划。1982年4月,拟订《武汉市“六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要点》,同年十月,提出《关于二十年设想和“六五”规划问题》。1983年3月,根据党的十二大精神,正式编制提出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经市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武汉市“六五”计划的正式编制,正处国民经济实行新的调整的关键时刻。根据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步骤,结合武汉实际,武汉市“六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持一切经济活动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消费品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使重工业密切为农业、消费品工业服务。同时,全面整顿现有企业,加速技术改造;加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和能源节约、开发利用,并把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今后二十年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二、“六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经济发展目标
1、“六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到1985年,生产、流通、建设等领域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力争达到或接近全国同行业的平均先进水平,使武汉市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同类城市的先进行列。
——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立足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转向以内涵为主,把主要人力、物力用于提高技术装备和生产水平;把调整、改组和技术改造结合超速,使工业布局、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趋向合理,增强产品竞争能力。
——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积极利用外资,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做好移杆、消化、吸收工作。
——郊县贯彻为城市服务的方针,逐步建立稳产、高产的副食品基地。
——发挥武汉地区科技力量优势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加强应用研究,推广科技成果,加速人才培养。
——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妥善安排待业人员。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2、“六五”计划的主要指标
(1)1985年国民收入63.9亿元,比1980年增加19.87亿元,年均增长7.73%。
(2)工业、交通:1985年工业总产值137.2亿元,比1980年增长37.52%;市内交通货运量2460万吨,比1980年增长27%,年均增长5%。
(3)农业:1985年农业总产值74亿元(不包括新洲、黄陂两县),年均增长6.5%。粮、棉、油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6%、3.7%、27.5%;1985年蔬菜11亿斤、牲猪50万头、鲜鱼6000—6500万斤、牛奶5600万斤。
(4)商业、外贸: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31.81亿元,年均增长7.5%;外贸收购额7.4亿元,比1980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4.9%。
(5)经济效益:工业优质品率由1982年的9.2%提高到20%左右;1985年获国家质量奖的产品由1980年的46种增加到280种;亿元工业产值能耗由1980年的6.21万吨位下降到1985年的5.33万吨;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24%;国营工业企业的可比产品成本、国营商业企业商品流转费用,年均降低1—2%。
(6)固定资产投资: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市属五年固定资产投资16.9亿元;五年基本建设投资12.1亿元,前两年3.7亿元,后三年8.4亿元。其中农业投资0.28亿元;工业、交通投资2.9亿元;城市建设投资2.5亿元;住宅投资1.8亿元;科技文教投资3600万元;财贸部门投资3000万元。五年技术改造投资4.8亿元,主要抓好汽车、农机、节能产品、电子技术应用等20个行业和产品。
(6)城市建设:主要是完成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供水、排渍、环保、堤防、道路、公用交通、民用煤气、环境卫生及住宅建设等10件大事的建设任务。
三、“六五”计划的执行情况
“六五”期间,武汉市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前三年(1981—1983)继续对经济结构、产业机构进行调整,重点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后两年(1984—1985)改革上升到首要地位,经济调整以改革为主线展开。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武汉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行计划单列,中央和省属在汉企业下放市管,赋予武汉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同年六月起,武汉市以“两通”(流通、交通)为突破口,以搞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环节,依托中心城市组织经济网络,实行“两个通开”(城城通开、城乡通开),努力增强城市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1984—1985年改革从单项、局部向综合配套方向发展,从而大大加快了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前进的步伐,给城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调整和改革的推动下,“六五”期间,武汉市国民经济稳定发展,1984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前三年年均增长9.7%的基础上继续增长12.65%,1985年又较1984年增长9.26%(按可比口径),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六五”期间,武汉市国民经济历经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生产建设逐步转轨变型,转向以内涵扩大在生产为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调整的基础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计划单列(包括中央、省属企业下放市管)市中央改革中心城市管理体制的重大战略步骤,也为武汉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使“六五”时期的后两年武汉是的建设和改革跨跃了较大幅度,经济发展开始突破旧体制带来的管理高度集中对生产发展的束缚,和条块分割、经济运行封闭对城市开放的制约。初步形成启动城市功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格局。这一时期,尤其是后一阶段的宏观计划管理,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管理体制正在由产品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管理方式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变。采取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和综合应用经济手段等调控方法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详情请下载:
下一篇: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