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市人大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18033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18-07-22 09:58:00来源:字号:[ ]分享:

一、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的建议

生命健康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包含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服务、生物农业、健康服务和医药流通六大领域,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东湖高新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为核心集聚发展的格局。

“十三五”是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落实“十三五”时期我市生命健康产业的主要目标、重要任务与重大举措,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武汉市委、市政府实施多项前瞻性战略,加强和完善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活力和体制机制。

2016年,我委编制完成了《武汉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武创改组发〔2016〕3 号)。严格落实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16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武发〔2016〕7号)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部署,贯彻实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通知》(武政〔2016〕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2017〕26号),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加大对生命健康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产品研发产业化,促进生命健康产业提质增效。

在建立生命健康企业培育发展机制方面,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武汉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武政规〔2017〕64号)、《关于支持小微服务业企业进入规模服务业企业的意见》(武政规〔2016〕30号)、《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武政规〔2016〕29号)、《关于印发支持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及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的通知》(武政〔2015〕35号)等政策,支持企业发展,支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建立生命健康产业创新能力培育机制方面,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武政规〔2017〕17号),提出了鼓励和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10条政策;《武汉市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武科规〔2016〕1号)明确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组织认定创新产品,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加快创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武汉市关于创新产品政府首购订购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武汉市政府首购订购管理措施,为推动生命健康创新技术和服务品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在建立生命健康人才培育引进激励机制方面,为充分利用人才第一资源,近年来,围绕生命健康领域,我市聚力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人才智力引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动能、实现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把招才引智作为立足自身禀赋优势,深挖人才项目富矿,极大释放政策红利的“一把手”工程。注重高端引领,聚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让人才、资本、智力和先进管理的活力竞相汇聚迸发。

在第十一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第三届“生博会”上,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关于加快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系列政策,聚焦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领域,推进光谷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智慧医疗以互联网健康为切入,用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建立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机制方面,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十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武发〔2016〕19号),明确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快速解决机制,健全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预警和维权援助机制。

建立生命健康产业完善的服务机制方面,光谷生物城聚集大量省市政务资源,目前已引入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等10家重要的行业监督检测机构,可就地办理新药检验、检测和申报等业务,形成了行政审批“一站式”、技术检测“零距离”、第三方服务“全覆盖”的服务体系,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二、关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命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近年来,武汉积极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贯彻“工业强市”战略,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十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大学之城”建设计划、“光谷”和“车都”升级版计划、“创谷”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天使之城”建设计划、“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和优化创新环境计划。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新武汉造”加速崛起,工业总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未来,武汉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时突出重点,先行先试,着力围绕新兴产业培育模式、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三大试点积极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以“健康+互联网”为创新驱动点,建设一批适应“互联网+”、健康消费需求的产业创新实体,推动产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方面,《武汉市“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方案》明确要全面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成果,不断拓展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医疗健康新模式、新业态、新增长点,使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医疗健康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医疗健康服务更加公平、优质、精细、便捷,为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建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创新支撑作用。

三、关于“健全产业链条,探索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的建议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精准发力补短板十二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武政办〔2018〕7号)明确要深入推进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坚持全产业链、创新链、城市功能链“三链并举”,实施高效高新产业发展战略。加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投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发展、加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力度。

在坚持以全民为中心的健康发展思想,创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方面,市卫计委开展了就医“三通”创新应用,在现有市级平台采集的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基础上,着眼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服务,融合可穿戴设备、大健康产业链数据,构建全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依托该中心,规划一批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优先在“三通”政策控制、个人“健康画像”、基层医生辅助决策、医改重点指标监测、公立医院运营监控、慢性疾病防控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监测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四、关于“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区域产业特色”的建议

《武汉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武创改组发〔2016〕3 号)中明确依托东湖高新区启动“一区多园”试点,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同时调动多区划的积极性,培育整体区域范围内新的经济增长极。按照核心区、扩展区、特色区的划分,打造层次清晰、错位发展的生命健康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东湖高新区是全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扩展区主要包括东西湖区、江夏区、硚口区、汉阳区、洪山区、武昌区,特色区主要包括江岸区、江汉区、青山区等三个主城区,蔡甸区、黄陂区、新洲区等三个新城区以及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其中汉阳区重点发展医药流通业,结合核心区在健康服务领域的相关布局,发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业。

2011年起,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卫计委组织编制《武汉市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规划》, 2013年9月获市政府批复,规划提出在光谷生物城、蔡甸后官湖、黄陂盘龙城等区域,积极引进外资、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大规模、国际化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重点打造以医疗服务、医学研发、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的光谷国际医疗城、后官湖国际健康城和盘龙城国际疗养城等战略功能集聚区。

在正在编制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优化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构建“1566”的空间发展框架,即1个战略功能优化区、5个战略功能集聚区、6个拓展完善区、6个引导发展区,集中打造各具功能特色的光谷综合医疗城、后官湖高端健康城、盘龙城国际疗养城、四新国际医学城、硚口“环同济健康城”等5个战略功能集聚区,重点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在依托“创谷”计划,突出“健康谷”的产业特色,形成差异化的多个生命健康产业增长点方面。市委、市政府谋划“十三五”发展,确定了以创新为第一引擎,部署把“创谷计划”作为全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的重要载体,打造集聚创新人才的“活力社区”。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好的配套服务,集聚力量建设“创谷”。其中龙阳湖健康谷以“智慧健康”为主导产业,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吸引集聚智慧健康产业领域的创新人才和领军企业,形成大健康、大平台、大总部、大生态的全面融合发展,建成创新创业者轻松工作、生活、娱乐的“活力社区”。龙阳湖健康谷按照“一年初具雏形、三年全面建成”的进度安排,紧扣目标,超常推进,在2017年上半年全市创谷考核排名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

五、关于“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建议

按照国家关于加强健康服务业发展要求和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民政局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4年11月获市政府批复,规划提出积极倡导“医养结合、养护结合”新模式,鼓励在环境较好的地区适度发展大型中高端养老社区,发展高端养老产业,以满足部分经济宽裕的老年人需求。

同时,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体育局组织编制了《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 2017年6月获市政府批复,规划构建“4+3+1+N”的空间体系,即4个战略功能片、3条全民健身带、1个郊野体育休闲环、N个体育健身圈,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创新体育发展方式,突出“健康武汉”构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增强我市竞技体育厚度和实力,扩大体育健身消费,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体育强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

市卫计委整合医疗卫生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区域性第三方中心建设。应对老龄化问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有效分流大型公立医院康复期病人和需要长期护理的病人。

为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市卫计委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落实中医诊所、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设置备案制度,调整部分医疗机构审批权限和设置规划部分内容,清理取消部分申报材料,探索实施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设置、注册合并审批。加快三办改革,推进行政审批“网上为常态”,开展医师、护士、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六、关于“完善保障措施,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建议

在提供“政策激素”保障方面,十三五以来,市人民政府及先关市直单位相继出台了多项保障我市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包括《关于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武政规〔2017〕34号)、《武汉市养老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武汉市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武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政〔2016〕19号)、《关于印发武汉市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规划》(2016—2018年)、《关于印发武汉市“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方案》(武政办〔2016〕20号)、《武汉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武卫生计生〔2016〕72号 (2) )、《武汉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武政规〔2015〕16号)、《关于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在完善产业基地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湖高新区实施“药谷”建设方案,以解决产业承载空间问题、提升产业创新支撑需求、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结果为导向,立足生命健康产业已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链接湖北省、武汉市强大的科教资源和医疗资源优势,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为核心载体,以“国内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为目标,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药谷”。

关闭 【打印此页】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