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08-21 09:54:00来源: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近年来,我市按照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的总体思路,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2018年,全市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1.5%,生命健康产业营收同比增长19.2%,智能制造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18.8%。
一、聚焦三大领域,延伸产业链
经过深入分析比较我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瞄准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了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提升优势产业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补齐成长产业的短板和不足,推动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带动全市的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为武汉创新引领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集聚创新资源,部署创新链
推动创新资源向重点区域、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集聚,激活产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一是沿重点区域部署创新链。省市区集中资源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自由创新特区”。各区抓“创谷”,每个行政区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
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积极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创新平台,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创新机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三是积极创建产业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为提升我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提供技术重要支撑。
三、打造人才链,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等“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出台了《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放宽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试行政策》《关于加强大学毕业生安居保障的实施意见》《武汉市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等一系列文件,重点从落户、住房、收入三个领域完善配套政策,解决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完善资金链
一是做大做强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2013年11月,我市在探索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批准以“1+N”模式设立了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102亿元。截止2018年12月,全市21支引导基金(包括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农委、市委网信办、市文资办分别管理的6支部门引导基金,和15支区级引导基金)累计筹集财政资金84.23亿元;决策设立子基金136支,基金总规模740.29亿元(其中引导基金认缴资金144.70亿元)。引导基金重点投向了我市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项目619个,投资金额187.75亿元。已投项目中,培育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8家,有力推进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力度。2018年,全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研发资金26654万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金13963万元;支持了22个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资金10200万元。
五、围绕新兴产业,配套政策链
近年来,我市围绕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在促进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了《武汉市实施“万千百工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支持高效高新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目前,我委正在起草《武汉市关于推进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聚焦我市集成电路、光电子信息、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集群成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和形成新兴增长点,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制高点。该实施方案待市政府常务会审定后即将印发。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各重点产业发展,制定产业政策和行动计划,搭建一批创新平台,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优势品牌,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融合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