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08-24 13:15:00来源: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的营商环境还存在短板和不足,特别是在政企对接、法律监督等方面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亟待突破。相关部门围绕提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各项针对性工作。
一、部门联动,提升企业获得感
一是坚持政企对接。市经信局作为民营经济的主管部门,深化企业综合服务。筹备2020创业武汉星光大道专场活动。组织开展“千局联千企”等活动,1022名局级干部共完成对接1962家企业,收集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1068个,已解决727个。依托“企业直通车”平台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送政策上门,目前已发布惠企政策155项。组织企业参加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广州中博会、上海进博会等活动,积极帮助本地企业开拓市场。
二是加强监督保护。市检察院强化监督力度,打好保护民营经济“组合拳”。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对企业和企业家敲诈勒索、收取“保护费”、强买强卖、强揽工程、寻衅滋事等黑恶势力犯罪,深挖背后“保护伞”。严厉打击盗窃、抢劫、诈骗民营企业财物以及由经济纠纷引发的暴力讨债、绑架、非法拘禁等犯罪。依法打击以故意损害商业信誉等手段阻扰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犯罪行为。
三是护航知识产权。市市场监管局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推动市场主体创新环境再优化。会同多家责任单位制发相关文件,在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机制、推动外向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加大知识产权政策供给等方面给予支持,联合多家金融机构举办2020年武汉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会。
二、精准研判,坚决纠正冤错案件
一是从源头上纠正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司法局负责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审查,及时纠正规范性文件中存在的限制公平竞争问题。对“违法制定含有排除或者限制公平竞争内容的措施、违法干预或者影响市场主体政策经营活动、违法设置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坚决纠正,避免因执行相关文件引发争议,从源头上把好限制公平竞争的“制动阀”。
二是从量刑上严格掌握入刑标准。市法院在涉企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贯彻落实“以审批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要求,准确把握民刑交叉案件审理尺度,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合法财产与犯罪所得,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对于法律界限不明、罪与非罪不清的,严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防止把经济纠纷当做犯罪处理。积极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产权与人身权益,让民营企业家专心创业、安心创业。
三是从监督上加强涉企诉讼法律监督。市检察院全面开展案件线索移送、立案监督、撤案监督、刑事审判监督、民事诉讼监督、行政诉讼监督、公益诉讼等工作。同时主动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充分考虑案件和民营企业自身特点,对“四类人员”(涉案民营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经营管理负责人、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经审查后,依法对部分人员不批准逮捕、决定不起诉或变更强制措施。
三、多措并举,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一是深化改革创新,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市法院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成立专班负责涉企刑事案件审判工作,定期对全市两级法院审理的相关刑事案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加快涉企案件审理进度,充分发挥法院在保护合法产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深化法制宣传,提供精准服务。市检察院在准确打击犯罪的同时,帮助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给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被侵害后的救济途径,降低民营企业再次受到侵害的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利和商品声誉。集中开展“进民企、进协会、进商会”主题巡回宣讲活动,抓紧抓实以案释法和法制宣传等基础性工作。
三是深化服务内涵,支持企业发展。市金融工作局对接申报纾困资金,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纾解企业资金困难。市经信局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举办产业链复工复产、公益讲堂等活动,强力推进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营商环境已成为各城市发展的核心点、制高点,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我们还要在“提升企业获得感、保护投资者利益、完善服务企业工作机制”等方面深下功夫,让企业家发展安心、经营放心、重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