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08-24 17:25:00来源: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的营商环境还存在短板和不足,特别是在政务服务效能、畅通政企业沟通机制等方面需要加强工作力度,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需要深下功夫。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提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针对性工作。
一、推进“一网通办”,完善网上审批服务平台
加快与省网的对接互通,构建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开发了工程建设、企业登记、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电子系统,多个系统被列入省网特色功能。完善线上政务服务平台安全、数据、云资源等基础架构,探索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在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中的应用,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公共数据公开管理办法等制度建设。强化“一网通办”支撑,深化电子证照归集应用和数据共享,持续推进市级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库对接。
二、创新工作举措,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在银行自助服务区、邮政网点、街道办事处等地配置24小时自助设备,补齐全天候服务短板。通过EMS邮政快递免费寄证书,实现办证最多“跑一次”。开发手机APP系统,探索移动申报办理和在线查询。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制度,企业开办有望1天内办结。开通支付宝、微信支付,实行“刷脸”认证,设立综合窗口和企业专区,提供代办帮办服务,尽可能地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大幅压减工程项目审批时间。编制全市工程建设领域涉审全流程事项清单,对审定了总平面、用地权属无争议的工业园区项目,试行极简程序,助推项目快速落地。全面推进“联合测绘”、“联合图审”、“联合验收”和区域评估,实行告知承诺制度,全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截至目前,从立项到完成不动产登记,办理环节从42个精简合并到22个,办理时间压减至19-41个工作日之间。
三是提升“水电气”服务质量。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外线工程审批流程,对部分小微企业实行“零费用”接入。探索多种组网模式,满足新兴产业对供电标准和质量的超常规要求。打造智慧水务,推行线上线下服务全覆盖,实现用水报装“网上办”、“零跑路”。理顺水价形成机制,武汉市工商业用水价格低于同类城市15%以上。探索燃气工程建设简化管理程序,公开设备管材要求和技术标准,放宽质监登记和施工许可条件。
三、深化服务内涵,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一是对接申报纾困资金。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建立企业服务专班。将4000余家企业情况反馈至各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开展创新创业系列活动。举办创业沙龙、创业门诊、产业链复工复产、公益讲堂、直播带货等活动,强力推进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四、畅通政企通道,完善反馈机制
坚持网上群众工作部、城市留言板等为民服务创新做法,进一步整合市长热线、社区微邻里等平台,建立“民呼我应”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对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逐项登记、限期整改,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建立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的相关制度。
五、整治突出问题,加强作风巡查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减税降费惠企政策全面落实,开展了涉商涉企政策专项检查。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推进千名局级干部联合千家企业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落地见效,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衔接,形成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及时改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下一步,将积极对标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做法,提高企业便利度和获得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方式,推动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