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08-20 10:10:00来源: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一、关于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我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区、各部门开展公平竞争审查,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享受法律保护。落实专门力量,严格审查、全面清理2019年12月31日前出台、现行有效的涉及市场主体经济的有关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416份,其中,因妨碍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和退出市场废止规范性文件2份;因符合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例外规定继续保留的规范性文件4份;其余无排除、限制公平竞争的内容。部署全市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突出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和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关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我市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工业智能化改造,帮助企业提档升级。以智能化改造为抓手,打造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工厂)、智能车间、绿色工厂,组织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搭建诊断平台,下达各区和各平台机构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目标任务。分区开展智能化改造线上推广活动,咨询诊断平台有针对性的遴选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和一批数字化车间(工厂)、绿色工厂,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通过推动智能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建设100个高水平数字车间、智能车间、绿色工厂。遴选20个示范项目,力求工业技术改造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50%。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复工、建设,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项目融资等方面优先支持,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不配套、交通物流不畅、资金融通等问题。聚焦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全年累计建成5G基站(含微站及室内分布系统)2万个,深入挖掘5G在垂直行业领域需求,扩大武汉5G商用规模。加快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三、关于构建符合民营企业发展特征的金融产品
深入推进投贷联动试点,设立了100亿元风险专项补偿基金,投贷联动贷款余额11.7亿元。在银行设立小微企业融资应急资金,为企业续贷提供便利,累计发放应急资金37.92亿元。搭建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出“保贷联动”金融产品,创新知识产权(专利权)质押贷款,满足企业多样化需要。推行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数据互联互通,搭建“汉融通”平台,整合了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社保、公积金、司法等政府大数据资源,缓解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搭建“融资服务+信用评价+持续经营能力评估”的“互联网+政务+金融+大数据”融资服务链,健全优化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信息对接机制。“汉融通”平台上线以来(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30日),各银行机构通过“汉融通”平台为13567家企业发放贷款584.94亿元;已为2759家个体工商户在“汉融通”平台成功融资14.37亿元。
四、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提振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一是深化简政放权,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构建多层次审批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一张网”建设,形成“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审批、限时办结出件、全程电子监察”审批服务模式。各区、开发区组建行政审批局,审批事项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完善街道政务中心、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推动审批服务全覆盖、就近办、零距离。完成电子证照库建设,归集213类电子证照4148.8万本,归集率达90%以上。推行综合窗口改革,设立工程建设项目、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交通运输、公积金、国际人才港、法律援助中心、公共服务事项综合专窗。市区两级250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率达到97.92%,“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占比分别为69.73%、87.88%、98.21%。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45证合一”和“证照分离”改革,最大限度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办理“证照分离”业务2738件。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制度,出台《武汉市企业名称争议处理程序规定》,有效解决企业“起名难、效率低”的问题。试行企业登记“容缺受理”机制,全市共办理企业登记容缺审批322件。企业开办事项所需材料整合为一套申请书,实现“企业开办”申请“一表式”填报。
五、关于服务民营企业领域的干部
2020年,我市将适时开展干部队伍专题调研,深入考察领导干部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期间的表现情况,发现掌握一批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同时,将加大对综合经济、商贸金融等战线专业型干部的培养锻炼和选拔配备力度,提升服务联系民营企业最前沿干部的专业化水平,使他们在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中更好发挥作用。
六、关于打好招才引智牌引导企业家招商
一是开展以商招商。加强与外地在汉投资企业的联络对接,利用企业的上下游配套资源,实施产业链固链强链补链工程。鼓励外地在汉投资企业利用生产、销售合作网络渠道,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带动更多企业来我市投资。二是抓好校友招商。充分利用“资智回汉”系列活动积累的校友资源,借助校友企业,广泛接触客商,交流投资信息,拓宽招商渠道,瞄准目标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