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方案的本地解读--能否取得成效关键看武汉
发布时间: 2008-09-27 08:00:00来源:无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9月10日,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试什么,怎么试,湖北的总体设计令党中央、国务院满意。
9月26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市发改委主任龙正才解读总体方案及国务院批复,作出一个判断:试验区起步阶段的5?10年,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关键看武汉。
最精华、最出彩的字眼是“武汉”
总体方案全篇1万多字,“最精华、最出彩、最实、最具挑战的部分,都与武汉相关。”
例如,循环经济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能源和排污权交易市场、水专项债券、大东湖水生态水网工程、武汉新港、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股权激励、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这些公众关注的改革热点,都是武汉积极推进的社会建设的选项,有的已经实质启动。
龙正才介绍,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基金的相关筹建方案,近期将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此基金初定约200亿元规模,功能类似渤海产业发展基金。
武汉保税物流区。国家海关总署已批,国家已原则同意。
排污权交易市场。市政府专题会已确定,将于近期正式挂牌组建。
水专项债券。经多次研究,武汉方案初成,为水环境保护、水体净化筹措资金。
股权激励。市政府上月发文,科技人员评价,可操作性很强。
通读总体方案,龙正才说,方案中无论重大发展定位、重大改革举措,还是重大项目布局,都体现了武汉作为城市圈龙头、首位度最高城市的地位。在“主要目标”章节,总体方案特别说明:经过5年努力,到2012年,“武汉市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总体方案处处武汉字眼,这是一种光荣,更是责任。龙正才说,发挥龙头作用,武汉要在“1+8”中先行先试,加快发展,率先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为圈内兄弟城市开路。
城市群增长极寄托中央厚望
虽然读了多遍,龙正才说,国务院的批复每看一遍都会增长责任感和使命感:“党中央国务院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期望之高,托付之重,使我们深感严峻的考验”。
这种托付之重,表现在要求武汉城市圈,用5到12年的时间,“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表现在“使武汉城市圈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国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经验和示范。”
“建设‘两型社会’,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国外类似实践已经证明这一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构建‘两型社会’体制机制,也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这是个全国都在探询答案的命题,很艰巨,但作为试验区责无旁贷”。
所谓“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中发挥更大作用”,龙正才归结为“全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
“申报试验区,我们一直想提城市群‘新增长极’概念。因为中国经济东中西要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仅靠沿海三大城市群带动不了,中部必须有一个发动机、火车头。”
国家发改委显然也是这样想的,去年在给综改区“准生证”的批复中,有这么一条:“在武汉城市圈培育经济集聚和人口增长的载体”。
“经济集聚是指工业化,人口增长是说城市化,合起来不就是说武汉城市圈要成为一个更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吗?”这句很容易滑过去的话,让龙正才们很是振奋。
此番,国务院原则同意的总体方案中,提出武汉城市圈要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应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从试验区获批,到总体方案过关,国家对武汉城市圈担当‘增长极’的期望初衷不改”。
财税土地金融改革抢先“入门”
国务院批复中,要求国务院有关??关专项改革,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题相关的改革事项,要优先放在武汉城市圈等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
龙正才朗读这些“枯燥”公文,津津有味,面露微笑。“国务院的要求很明确。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我们到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土地、财税、金融等改革项目,就有一面旗帜,就拿到了‘路条’。”
一年来,武汉人一直准备着,迎接这个“优先试验”方案的到来。
龙正才介绍,近期我市将根据省里总体方案,修改完善推出武汉市的总体实施方案,制定3年行动计划,制定财税、与总体方案配套的5个专项规划,修改完善我市的相应专项规划。
上一篇: 徐主任与委机关干部职工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