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三张清单”助推“民呼我应”改革出实效


发布时间: 2019-06-19 09:24:22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分享:

曾祥恒3年来第一次下楼十分开心

奓山街星光社区党员开展志愿服务

奓山街星光社区物业党员接待群众来访

6月10日早晨7时30分,蔡甸街卫生服务中心党总支主动“认领”了莲花小区瘫痪老人曾祥恒的“需求”,进驻社区党员将这位在家“憋”了3年的老人,从五楼抬下楼“逛街”,让他看看这几年蔡甸城区的新变化。

今年以来,蔡甸区立足区情,立足不同类型社区、群众多元诉求为出发点,把百姓的“痛点难点”变成改革的着力点,以“双进双服务”为契机,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领导作用,创新推行“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服务模式,谋划全区“民呼我应”工作方案。在全区选取城关老旧社区(蔡甸街知音社区、正街社区)、农民还建社区(大集街南湖社区、莲溪社区)、村改社区(奓山街星光社区)三种不同类型的5个社区作为“民呼我应”改革试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以党建引领为“主轴”,以街道改革为重点,以“四全”工作法为支撑,以信息化为手段,逐步建立“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线上线下全面回应和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基层治理初显成效。

试点“民呼我应”促“双进双服务”出实效

聚力保证群众“需求清单”有着落

在得知可以下楼的前一晚,76岁的曾祥恒激动的几乎一夜未眠。5年前,不幸“中风”的他半身偏瘫,只能依靠儿子帮忙,偶尔下楼“透透气”,可3年前儿子也患上重疾,时常需做透析治疗,无法干重活,更无力抬曾祥恒出门。

此后,曾祥恒再也没有下过楼。曾祥恒的老伴朱全香说,爹爹每天都在念叨,想下楼到外面转一转。

知音社区网格员将曾祥恒老人的心愿报告给了社区党委。知音社区书记王长琳将曾祥恒的心愿列进了辖区百姓的“需求清单”。进驻到知音社区的蔡甸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蔡甸街红十字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夏木当即揽下了这个“项目”:“我们来帮老人圆梦。”6月10日,该医院组织5名党员将老人从5楼抬了下来,这让他开心了很久。

据了解,蔡甸区知音社区入驻35个“双进双服务”党支部,报到的党员有1496名。知音社区书记王长琳说,社区首次“三张清单”认领会上,辖区单位、部门纷纷根据各自单位的优势资源,以及社区的需求资源清单,进行了项目认领,成功对接包括辖区基础设施改造、扶贫救弱等民生服务项目达38项。

根据蔡甸区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基层党支部和在职党员“双进双服务”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推动社区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服务于民,知音社区作为蔡甸街“民呼我应”工作的试点社区之一。

蔡甸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全区在“蔡甸微邻里”拓展设置群众、基层、企业“报事”端口,加强网格员巡查、入户、群聊主动发现问题力度,打造自下而上问题诉求收集主渠道。依托“民呼我应”调度指挥平台,全面承接市长热线、城市留言板、阳光信访等市级平台转办件,收集媒体曝光、网络舆情、领导调研接访批示、督办件等区级平台交办的问题诉求,确保实现问题诉求全收集。

今年以来,蔡甸区大力推进“民呼我应”改革,创新推行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5个试点社区,通过线上线下并举,全面收集居民的诉求,形成“需求清单”168个,统筹整合辖区各单位本系统本辖区政策、人才、技术、服务等各类资源,形成“资源清单”127个,然后通过对接“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双进”单位党支部和党员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专业特长,认领百姓“需求清单”,从而形成“项目清单”102个。

规范“有诉即办”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进步

倾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马号社区所辖的公园新村至青龙咀小区路段,由于地势低洼,每年只要梅雨天气下暴雨,路面就会有积水,近期汉阳大街路面硬化,主干道路面增高,我们担心积水情况会更加严重,给生活出行带来不便。”

近日,蔡甸区马号社区了解群众诉求后,立即到现场查看,了解相关情况后,立即向蔡甸街办事处反映了此事。街办事处第一时间就联系了蔡甸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随后,该单位很快对这条宽4米、长15米的道路进行了硬化,从根本上解决了道路积水的问题。

蔡甸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上午反映,下午解决。以群众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有诉即办”工作,充分响应了武汉市委推进“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要求,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介绍,蔡甸区推进“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坚持以党建为“主轴”,深化拓展“红色引擎工程”,建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强化社区大党委领导作用,坚持力量下沉、管理下沉、资源下沉,推动区、街、社区各类工作力量进基层服务群众。

今年以来,蔡甸区结合“双进双服务”活动,倡导基层党组织进社区服务治理、在职党员进网格服务群众。截至目前,该区动员辖区405个基层党支部和6600多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组织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680余次,实现工作力量全进入,确保“应”得有力。

蔡甸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任务清单。该区坚持以“三张清单”建设作为区域化党建的有效载体,促进各种要素有序流动,以党组织资源的整合带动行政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健全党建联建、互惠互利等工作机制,为居民群众、企业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强“社区物业”攻坚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烦心事”

一直以来,老旧小区是蔡甸社区治理的难点、痛点。环境卫生脏乱差、管网老化、绿化带成菜园、小区停车难、路面破损等问题层出不穷、久治不愈,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老旧小区管理难度大,市场化的物业公司不愿来,进而导致管理更加无序,形成恶性循环。

群众的痛点,就是工作的出发点。蔡甸区委组织部积极践行“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将做优“社区物业”与满足新时代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着力解决老旧小区治理难题,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

以蔡甸街为例,区委组织部协调区财政资金500余万元,支持该街对9个老旧小区开展环境整治、楼道清理、绿化整修补栽、管线序化、破损路面维修、增加安防设施等环境整治及设施设备改造工作,全面提升老旧小区人居住环境,实现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蔡甸街三义社区王家塘片区,原属于“三无”(无开发商管、无单位管、无物业管)小区,有居民170余户,70%都是老年人,平时习惯洗洗晒晒,没地方晾晒,有的拉晾衣绳,有的就直接将衣服挂在电线上,空中电线交错穿插,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民有所呼, 我必有应”,针对群众诉求,蔡甸区将实施电线线路改造工程纳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对该片区电路线路实施改造提升,空中电缆进行归纳,线路管槽覆盖入户,配用智能安全电表,用电安全度大幅提升。

三义社区居民对于小区电线改造提升工作特别满意,“改造过程中考虑了居民诉求,在清理老旧电线和晾衣绳同时,专门设立了晾衣杆,这样既美观,又实用,还安全,为社区物业点赞。”

此外,蔡甸街率先在5个老旧小区设置了“24小时智慧充电站”,解决了老旧小区电瓶车充电安全、停放无序的治理难题。

为了加强“社区工作”力量,今年,蔡甸区公开招聘52名社区物业大学生,与居民党员代表、物业企业、业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单位、楼栋长、社区志愿者等共同组成“民呼我应”工作队,集思广益解决社区发展、居民诉求难题,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上报街道”。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