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城”打出科技成果转化“组合拳”
发布时间: 2019-06-21 10:04:34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马应龙研究开发中心
本月,洪山区发布《洪山区促进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增强科技成果研发动力、鼓励研发人员劳动创新等10条针对性措施,被业界亲切地称作“科转十条”。
洪山区科技和经济信息化局(以下简称洪山区科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科转十条”是践行“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工程”的具体举措。近年来,该区扩容产学研平台、强化“院士经济”等“组合拳”迭出,区域创新实力持续走强。2019年全年,该区将举办55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签约总金额有望达到70亿元。
助推大健康科研成果落地
2亿元投资基金孵化优质项目
“洪山科转十条”发布后,作为辖区龙头企业的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刻感受到了政策红利。
马应龙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周道年表示,6月12日,该公司与公司控股子公司武汉迈迪投资,与武汉洪创投资、武汉优势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湖北洪龙大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基金首期规模达2亿元。据介绍,洪龙基金以产业投资为导向,设立后将主要围绕医药、医疗及大健康产业内的优质项目投资。
发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正是“洪山科转十条”里首当其冲的第一条。周道年表示,在设立投资基金以外,马应龙药业还对“建立技术联盟”的优惠政策很感兴趣,“医药研究是高度分工合作的,未来将联合更多企业和高校,在基础医学领域展开合作”。
洪山区科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在“洪山科转十条”公布前,还设立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打造“大学之城成果转化交易市场”。此外,该区还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对接会、路演、成果发布等活动提供补贴,金额2万元到10万元不等。
截至目前,该区已开展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1场,签约项目22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2.23亿元。
打造校企产学研平台
院士项目即将“开花结果”
6月中下旬,梅雨季节来临,江汉平原的水稻长势良好。在仙桃、潜江、荆州等地,中垦锦绣与袁隆平院士合作的“水稻+”虾稻共作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中垦锦绣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初,中垦锦绣华农技术转移中心成立院士工作站,“水稻+”虾稻共作成为全新的院士合作项目,着力研究水稻的抗倒性。今年秋季,项目即将迎来阶段性研发成果。
唤醒“睡大觉”的科研成果,是洪山区在打通产学研瓶颈上的举措。中垦锦绣之外,洪山区还有11个这样的科技成果转化站,其功能各有侧重。
为改变过于垂直化与单一的产学研基地,洪山区还力推校企产学研申报从“基地”走向“平台”。
“基地只能承载单一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比如武汉理工大学与大成空间科技合作,建有装配式建筑产学研基地,但它不能实现其他科技成果的校企对接。”洪山区科经局相关负责人分析称。
根据评选标准,产学研平台必须符合两项及以上的科研项目,具备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创新的能力。
今年以来,在多项标准复核之下,洪山区52个“基地”共有22个升级为“平台”。
深挖高校智力资源
科研资助从“后置”走向“前置”
业内人士介绍,高校科技成果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落地上比较困难。一方面,高校院所缺乏对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的了解;另一方面,企业主体对中试成果意向不强,宁愿对成熟项目实行“拿来主义”。
为破解难题,洪山区拟开展研发经费上的前资助试点。“以往是对项目落地的后资助,是后置的。如今,为加速中试成果迈向产业化,我们将对优质项目提前介入,促成校企双方的精准对接。”洪山区科经局工作人员表示。
为提前研判,洪山区将深挖高校智力资源,培育与扶持技术经纪人队伍。仅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拥有以退休教师为主体的技术经纪人队伍,高素养、精业务、尖水平,“能预判科研成果的走向”。
洪山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部门介绍,为重大科技成果“保驾护航”,打通就地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高质量发展“大学之城”的必由之路。2019年,该区预计建设15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新增6-8座产学研平台,全年签约金额有望达到70亿元。
策划:廖红艳 李绪杰
文图:龙京 张宾 杜微波 陆玮 肖满
上一篇: 汉十高铁全线轨道贯通
下一篇: “三张清单”助推“民呼我应”改革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