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城千年向水歌 潮声悠悠共和鸣
发布时间: 2025-09-26 09:52:00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秋日,晨曦微露,微风拂过长江武汉新洲双柳段江面,吹起层层涟漪。倏然间,金粼碎浪被几道银影划破——长江江豚逐波而来,搅动一江琉璃光影。
昔日偶得一见的江豚,现已在武汉这段被称为“江豚湾”的水域安家,二十五六头的族群悠然栖居,成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亦是长江焕发生机的璀璨坐标。
■ 山水天成,百川竞秀
纵观历史,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回溯千年,武汉的生长也满刻着“水”的印迹。
翻开中国的山水画卷——
滚滚长江东出三峡,进入云梦泽后放缓脚步,其最大支流汉江也在此交汇。两条大江在中国的地理中心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江湖之间生机勃发、万物芳华,武汉就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
打开武汉的历史记忆——
3500年前依水而建的盘龙城,被视为武汉“城市之根”,先民逐水而居,枕水而作,成为这座“百湖之市”的最初轮廓,又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武汉三镇隔江相望的空间格局。以水为介,南来北往的脚步中,雄浑的北方文化与灵秀的南方文化在此交汇;冬去春来的更迭中,农耕文化与现代工业在此碰撞。
一江水,行经万里、穿越千年,让武汉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节点上成为重要参与者,同时也让水文化深深嵌入武汉人的生活。
■ 人水共生,文脉绵盛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奋斗不息。
正是由于处在两江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武汉的城市记忆,是一部与洪水相争的艰难史,是人与水相互磨合、共生的智慧史。
在长江、汉江交汇的龙王庙江滩处,高高的防洪墙上,标刻着1931年、1954年、1998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8.28米、29.73米、29.43米。一块镌刻着“生死牌”的石碑静静矗立,将人带回到1998年那场声势滔天的抗洪斗争,触摸“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时代,中国治江实践在武汉写下生动注脚。
武汉接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统筹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9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基本完成;390座各类码头完成清理,腾退岸线50公里;新增完成造林11.94万亩,新改建绿道48公里……
“长江干流武汉段水质已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说。如今,两江四岸已织就长80余公里、面积830多万平方米的滨水生态画卷,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
从抗洪抢险中众志成城的英雄壮举,到长江大保护中治理污染的壮士断腕;从大河安澜的人水共生,到高质量发展的人水共荣;从“大江大湖”雄阔的城市性格,到南北文化交汇、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这份深厚的水文明底蕴,已深深融入现代城市肌理。
■ 江河万里,和合共鸣
作为大河治理的交流平台,2025“大河对话”于9月25日至27日在武汉举办。论坛以“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引来全球政界、学界、智库、企业及国际组织代表围绕大河流域文明传承发展、水资源安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等议题,深入开展对话与合作,助力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武汉通过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证明了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选择,而是可以在相互促进中书写一份人水共荣的图景——
江中,“微笑天使”稳定形成金口、天兴洲、双柳水域三个江豚种群;岸上,“武碳江湖”微信小程序用户数已突破183万,“双碳”目标融入市民“指尖”生活;“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10%,绿色环保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这场文明与河流的对话中,武汉将以长江江豚的微笑、清澈的江水和可复制的实践,向世界传递长江生态复兴的武汉答案。
长江从不囿于河道。长江之水,自古就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天然纽带,也成为武汉开放胸怀、拥抱世界的象征。
江河万里,和合共鸣。
武汉向水而歌的旋律,这一次也将随着长江的波涛,传向世界,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