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07-21 09:48:00来源: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
一、加大双创人才引进的政策供给。为了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加大人才引导力度,武汉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放宽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试行政策的通知》等办法,进一步大力引进人才力度,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打造创新引擎。以引进高质量的人才,推动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二、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吸引人才。积极推进建设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精密重力测量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14家工业技术研究院、67家产业创新联盟等新型创新平台,建成国家双创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连片创业街区,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多层次创新平台。全市初步形成了以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4个国家新基地为引领、13个区的工业园区或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丰富创新平台,吸引人才。
三、改进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人才。一是构建招才引智新机制。组建招才引智专门机构——武汉市招才局,构建职责清晰的管理服务运作模式,统筹全市招才引智职能、政策、项目、资金,形成科学规范、务实高效的人才工作体系。实施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开展一系列的专场招才活动。优化调整“城市合伙人”认定标准,687名人才参与申报,153名人才通过专家评审和资格认定,其中15名国内外顶尖人才,包括3名诺奖得主、12名国内外院士,45名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落户武汉。二是提升人才便利化服务水平。出台《关于实施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的意见》。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正式启用。设立8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建立8个留学生实习基地,评定10家A级信誉等级涉外单位。按需设立“社区公共户”,供无自有房屋人才落户,已设立199个“社区公共户”。建成24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和2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激发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出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全市已办理正式离岗创新创业手续42人,创办企业31家,开展创新项目1个。
四、配套政策措施吸引人才。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出台《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从落户、住房、收入三个领域完善配套政策,解决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后顾之忧,2017年大学生留汉就业超过30万人,是2016年的2倍;大学生在汉新落户14.2万人,是2016年的6倍,武汉地区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提供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8430套。出台“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实施方案,设立“武汉校友资智回汉产业引导基金”,成立“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评选34名“资智回汉杰出校友”。出台《武汉市海智基地人才离岸工作联络站建设试点管理办法》。校友累计投资294个项目,总投资13014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实施“十证合一”、“二十八证合一”改革,出台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意见,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2017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24.4%。
五、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结合两岸三镇的地域特色和资源分布,结合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打造多层 次、多类别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以“创谷”、创新街区园区(街区)、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为重点,构筑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平台网络。设立20亿元规模的“武汉校友资智回汉产业引导基金”,打造支持校友回汉创新创业基金体系,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授信4100多亿元,为人才创新提供坚强后盾。
六、深化市校合作人才发展新模式。建立市校合作工作机制,与高校签订个性化的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制定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意见、推进“大学+”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支持高校院所引进高端科创人才、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兴办新兴学科等。完善公共服务保障,推进一流公共服务资源服务一流高校,解决好高端人才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推动高校发展“一校一品”,共建文体设施,促进校内场馆及实验室向社会开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保障,深入推动校园、园区、社区联动发展,加快周边环境整治改造,打造创新创业街区,构建“大学—产业—市场—政府”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
七、积极支持开展双创活动。积极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持续举办“青桐汇”系列活动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组织高频次、规模小、受众广的“微路演”“创业门诊”等小型活动,实现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丰富的创新资源、蓬勃的创新活力、深厚的创新氛围,吸引ofo单车、摩拜单车在汉设立研发运营中心,促进FoundSpace、3W咖啡、天使汇、太库、36氪等国内外知名众创空间在汉落地;“卷皮网”“斗鱼直播”成为“独角兽”企业标杆,引发互联网创业人才回流武汉潮流。
下一步工作
(一)突出重点产业和领域的发展。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全面推进国家存储器、国家航天产业、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实施“万千百工程”,加快打造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推动6个千亿产业上水平(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集成电路和数字经济),突出抓好20户百亿企业增长,加快推进一批准百亿企业成长壮大
(二)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全市推广东湖高新区和江岸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模式,在中心城区推广江岸区的“老房了+ 双创”、“楼宇+双创”等有效做法,支持社会盘活商务楼宇、工业厂房等存量资源建设众创空间,鼓励大企业、科研院所等立足技术、人才、创新网络等优势做专做精众创空间、打造一大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业创新载体。大力推进各具特色的“双创”区域平台建设,集中优质创新资源,完善创业创新服务配套,打造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全市“双创”发展的新地标。
(三)大力推进招才引智工作。构筑人才“金字塔”,优化整合各类人才计划、人才工程政策,做大做厚“塔基”、做实做强“塔身”、做高做精“塔尖”,完善人才“金字塔”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聚焦“早签约、快落户、好安居、能就业、易创业”,全面落实大学毕业生“留汉九条”和“落户、住房、收入”三个专项政策,开展大学生创业季、大学生校招季等活动,力争留汉大学生达到25万人。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建设海外人才工作站,构建面向全球的招才聚人网络体系。全年争取引进2名诺奖得主、10名国内外院士以及2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四)改革人才激励政策。制定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紧缺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出台事业单位编制统筹使用改革意见,完善和推行“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的事业单位编制统筹使用制度,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编制“蓄水池”。制定强化创新导向的人才评定考核与激励的政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