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发改要闻

1-7月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 2009-09-03 06:01:00来源:字号:[ ]分享:

1-7月经济形势分析
一、全市经济稳定回升
1-7月,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保持了全市经济企稳回升的运行态势。
1、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回升
初步核算,1至7月累计生产总值2350.85亿元,增长10.7%,比1至6月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增长14.3%,比6月份高2.9个百分点。1至7月累计实现财政收入548.38亿元,增长15.5%,比1至6月提高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7.26亿元,增长9.7%,其中7月份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7.64亿元,同比增长26%,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9.7亿元,增长15.1%,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882.51亿元,增长10.8%,比1-6月提高0.5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4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73.2元,增长14%。
2、经济先行指标进一步转好
从开工项目规模上看,162项市级重大建设项目和新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52.22亿元,同比增长51.3%,高出全市投资增幅25.3个百分点;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135项市级重大项目,1-7月已开工建设73项,开工率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从金融贷款来看,截至6月末,武汉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614亿元,增长38.2%,比年初增加1438亿元,同比多增964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66.2%。本外币票据融资额为58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53倍,比年初增加379亿元,同比多增433亿元。从价格走势来看,7月份,民民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2.1%,环比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8.2%,降幅比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2.5%;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3.0%,环比上涨1.0%,三种价格均呈现见底回升趋势。
3、新兴产业逆势快速增长
1-7月,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生物医药行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9.2%、11.2%、7.5% 和6.3%,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18.8、10.8、7.1和5.9个百分点。东湖开发区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1-7月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4.8%。一批高技术龙头企业呈现强劲逆势上扬势头,中冶南方、邮电科学院、中人瑞众等企业均实现35%以上的高增长。
4、区域经济支撑更为强劲
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带动作用突出。武汉开发区工业迅猛回升,1-7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2.85亿元,增长6.5%,其中7月份增长32.3%。东湖开发区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实现增加值170.08亿元,增长29.9%,其中7月份增长32.3%。远城区工业增势转强,7月份,汉南、东西湖、江夏、蔡甸4个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达到95.7%、38.9%、38.9%、26%均比上半年大幅提升,黄陂、新洲继续较快增长,7月份分别增长36.5%和19%。
5、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投资较快增长。 1-7月份,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为342.97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住房开发投资为235.58亿元,同比增长15.4%。我市房屋施工面积为3586.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其中,住房施工面积为3005.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3%。房屋竣工面积为474.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5%。其中,住房竣工面积为411.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9.3%。
土地供应充足。1-7月,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有形市场成交房地产开发用地28宗,较去年同期增长64.7%;净用地面积178.34公顷,较去年同期增长608%;规划建筑面积517.59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642.7%。
价格基本稳定。7月份,我市商品房销售均价为5182.01元/平方米,同比上升3.86%,环比上升0.75%。其中,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为5081.0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0.91%,环比上升0.72%。
存量房成交均价为3935.32元/平方米,同比上升5.1%,环比上升2.45%。其中,存量住房成交均价为3806.85元/平方米,同比上升9.3%,环比上升1%。
二、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力减弱后,我市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问题
今年以来,国家和我市出台了诸多拉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经济逐步回暖。目前,国家刺激内需的政策效应也逐步减弱,信贷投放已明显放慢,7月份投放总量不足6月份的1/4,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的投资增长格局正面临考验。我市经济正处于企稳转升关键时期,如何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增长动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为此,我们必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催化作用,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以及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的提升作用等,从而切实加强我市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内生动力。
2、政府主导的国有投资效率不高和对民间投资带动效应不足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但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投资效益问题。目前投资增长主要由政府投资推动,由于未能和产业、企业发展形成互动,这类投资的再扩张能力弱,可持续性差,投资效率相对较低。如1-7月投资增长26%,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仅增长0.4%。二是结构不平衡问题。首先产业间增长不平衡,1-7月,一、二、三产业投资增幅分别为-29.5%、-9.8% 、42.5% 。其次是民间投资没有被撬动,目前投资增长主要依赖国有投资拉动,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扩大,而民间投资由于市场准入门槛高、资金来源渠道窄等问题仍旧增长缓慢。
3、企业开工不足、订单不足问题
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扩张带来了新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外需市场依然严峻、内需市场相对稳定形势下,部分行业、企业必然面临开工和订单不足问题,当前我市表现较为突出的是钢铁产业和出口比重较大行业、企业。尤其是钢铁产业,近些年来一直都是我市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前几年由于内外市场高度膨胀,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高增长,今年受危机影响下降幅度较大。对这类产业,寄希望于市场复苏,甚至奢望回到前两年的高增长态势是不现实的,如果不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认真研究和拓展销售市场,生产下滑问题可能会演变为生死存亡问题。而破解这个问题,既需要企业自身不懈努力,也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出口政策和组织销售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三、必须把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在积极应对当前极其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同时,更加注重谋划危机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着眼于应对当前危机,进一步扩投资、增消费、稳出口,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加快投资增长步伐。一是按照省政府要求,确保全年投资总量突破3000亿元;二是在今年前7个月已开工亿元以上市级重大项目73项的基础上,力争纳入绩效管理的市级重大项目年底全部开工,其中:天河机场三航站楼、武烟异地搬迁改造、CBD武汉中心工程9月开工,武汉大道、鹦鹉洲长江大桥、地铁3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二环线武昌等项目年内开工。三是在今年重点推进的404项市级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在项目库和招商引资项目中再筛选一批年内或明年能够新开工项目,加大推进力度。四是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超前谋划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重大项目,力争在现入库项目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的基础上再增长30%,达到3万亿左右。
努力扩大消费。进一步完善鼓励消费政策,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收入分配的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住房和汽车消费。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推进“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千方百计稳定出口。落实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鼓励出口政策,加强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简化退税手续,提高通关效率,落实补贴政策。帮助武钢、冠捷等企业解决出口中遇到的困难,尽快扭转出口大幅下降局面;加大对富士康等企业服务力度,培植新的出口增长点。调整出口结构,支持我市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产品的出口,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机电产品的出口,扩大服务外包出口。
2、着眼于危机后经济发展,进一步调结构、促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八个千亿产业振兴步伐。积极落实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完善《武汉市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促进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船舶、轻工纺织和物流等八大产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
大力发展15个新兴产业。抓紧制定15个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目录,凡进入目录的鼓励类项目,均可以透明、平等地享受税收、土地、政府采购等各项优惠政策。整合使用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其中60%-80%要用于新兴产业的研发资助和技改补贴。
重点推进一批制造业大项目。重点抓好富士康、武钢三冷轧等100项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争取武钢三硅钢、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等28个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加快80万吨乙烯、东风本田扩产、武锅、武重搬迁改造等25个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富士康二期、武船阳逻基地、武烟异地搬迁等30个重大项目尽早开工。
3、着眼于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进一步强保障、稳就业,让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确保10月1日启动。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维护被征地农民基本权益。稳步推进在汉大学生居民医保工作,力争9月份出台并实施《武汉地区高等学校在汉大学生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各项就业政策落实力度,继续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就业服务,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扎实推进优质高中、初中学校标准化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妇幼保健院(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尽快出台建设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政策措施,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打造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继续加大文化、体育事业投入。
关闭
.

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官网手机端

今日头条

大督查提意见

产业地图